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相隔十年再访克拉玛依,“十年树木”四个字在这座沙漠之城变得无比具象。3月的最后一天,我同友人骑上单车,沿着克拉玛依河游城赏春。北疆春来晚,却也新芽层青、新枝摇翠,一派清丽之景。寻不到我于十年前种下的小白榆,但这蓄势的翠波,便是小城予我的最好春光。

从友谊桥开始骑行,它是进入克拉玛依市的门户,犹如高高的油井,指引着我再探这座“石油之城”的过往今朝。克拉玛依,在维吾尔语中,意为“黑油”,因这里石油丰富而得名。20世纪50年代,随着“克一号井”的喷薄而发,这里迅速闻名,从原来的“青石峡”改名为“黑油山”,最后成了“克拉玛依”。接着,辛勤的石油人代代接力,用几十年的时间引水修桥、扩城绿化,有了今天这座绿意盎然的戈壁之城。可以说,克拉玛依是座“人造城”。如今的克拉玛依河是从400余公里外的额尔齐斯河引来的,绿树成荫是一个又一个十年栽种而成的。没有油就不会引水,没有水就没有今天的生态绿都。在当地人的心中,克拉玛依的欣欣向荣源自大自然赋予的黑石油,也源自人力苦凿而来的河。

沙漠变绿洲——这其实很难想象,正如当代学者易中天在《克拉玛依赋》中赞道:“是塞北却似江南,无渔舟而有晚唱。”是啊,这里曾是被称作“鸟也不愿飞过”的荒芜戈壁,如今碧水穿城而过,绿林绕城而生,到处都是浓浓的烟火气,熠熠的青绿色,整座城焕然一新。犹记得十年前的初夏,过了友谊桥,连一棵能遮阴的大树都寻不到,我们一边嬉闹,一边抱怨着“好热”——由于位处沙漠腹地,夏天的克拉玛依最高温度可达四十多摄氏度。不过十年,绿树参天,树荫一团大过一团,想来即使高温依旧,夏天也有了乘凉处,再不必撑着伞喊“地面烫脚”了。

好在3月的克拉玛依还料峭,迎着微风骑行,湛蓝的天,大朵的云,视野里是隐隐的绿波荡漾,别提有多惬意了。

再往前骑,是克拉玛依河上最壮观的景点——九龙潭。仿古建筑群和大坝、水潭、瀑布的结合,令人耳目一新。拎着单车拾级而上,从巍峨的二楼走廊中俯瞰,高约8米的瀑布“哗啦”着奔涌,九只龙首无声呼啸着镇守这片土地,远处的天蓝衬得水更翠,远山的苍黛衬得仿古楼阁更加朱红,喟然长叹,在克拉玛依,人既成就了景,也成就了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古人追求“浑然天成”,克拉玛依人却有着“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魄,每一抹人工造来的绿,都比深林绿海更惊艳。

又走过准噶尔桥、昆仑桥、胜利桥等十几座桥,在儿童公园、昆仑小游园、振兴园、西城小游园等景点浅游一番,各有各的特色,唯一不变的是水波涌起的翠意。克拉玛依河带给我十足的亲切感,许是因为它的源头额尔齐斯河在我家乡阿勒泰吧。过去的阿勒泰亦是人烟稀少,处处戈壁荒山,但人们凭着额尔齐斯河的哺育,用辛勤耕耘让阿勒泰成了人人向往的旷野。克拉玛依也会的,有油的地方成了家,有水的家就有了生活。

走完全长8.51千米的克拉玛依河,最后来到哺育克拉玛依的黑油山。克拉玛依的别称就是“黑油山”。说是山,其实应是丘,因地下石油不断渗出,同地表沙土凝结堆积在一起,成了当地人口中的“黑油山”。最高的原油沥青丘高达13米,这在我国十分少见,所以称为“山”也不夸张。在它旁边,有一座3米高的石雕纪念碑和一尊维吾尔老人弹奏热瓦普的塑像,是人们为了弘扬石油开采和引水建城背后的艰苦创业精神而修建的。十年前,青涩的我与之合照,十年后,岁月在我脸上初显痕迹,纪念碑和雕塑却仍没变,一如“咕嘟嘟”还在冒泡的小油坑——黑油山的油源源不断,这座城市就永葆活力。

人们无比珍爱这来之不易的生活,不仅修建了克拉玛依一号井景区石油纪念广场,还将每年的8月8日定为水节,感恩油、感念水,一如《克拉玛依之歌》中赞唱的:“你没有草没有水……今年又赶着马群经过这里,遍野是绿树高楼红旗,密密的油井……”如今的大街小巷,不再是荒烟黄沙的凄凉,群鸟飞过,翠意连了天,人们的眼中尽是绿色的希望。

黄昏夕落,我同友人折返回九龙潭,捧着一碗凉皮小坐。克拉玛依的凉皮又宽又厚,每一口都绵香无比,滋味悠长。渐渐地,街边行人多了起来,广场上响起了《麦西来甫》,人们有的载歌载舞,有的吃着烤串烤蛋……我才想起今日也是少数民族的“肉孜节”。为期一个月的斋戒结束,今年的开斋日凑巧赶上3月最后一天,人们吃着美食庆祝节日,也在翠意渐浓的“人造风光”里迎接春日。踩着夕阳的尾巴踏车远去——看,在克拉玛依这个神奇的地方,好日子是人们用双手创造出来的,风景也是,就连明日的太阳也是。没有这油这水这人,谁又能欣赏到克拉玛依的春日朝阳?克拉玛依,明天见吧,应是草长莺飞了。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