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宝库,更是向公众传播知识、展示文化的重要窗口。3月以来,随着京城高校陆续开学,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等陆续恢复开放。这些博物馆通过创新举措优化服务,向社会观众展示丰富而优质的馆藏资源。从线上预约到智能导览,从专业讲解到互动活动,京城高校博物馆正以更加开放、多元的姿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校园,感受知识的魅力。
预约便捷 体验丰富
“我到国医堂来看诊,顺便来参观一下这个博物馆。它是免费的,通过手机就能预约,还能在公众号上查看藏品信息和简介,真的很方便。”北京市民李先生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的线上预约系统给予肯定。近年来,京城高校博物馆纷纷推出线上预约服务,大大提升了参观的便捷性。
今年新学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调整了开放时间:开放日上午接待团队教学实习,在此基础上错时向社会开放,每周一至周六下午,校外观众可预约进校参观。
为了缓解参观人流压力,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推出了分时段预约制度。“分时段预约不仅优化了游客的参观体验,也让我们能更好地管理馆内人流,确保参观秩序。”该馆工作人员介绍。游客王莉莉对此深有体会:“我预约了16点参观,人不多, 孩子可以有充分的时间仔细观察昆虫标本,体验感非常好。”
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一角本报记者 王诗培 摄
除此之外,为了给游客更好的游览体验,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设置了文化与互动体验长廊,让广大观众通过参与趣味互动体验,对中药产地、药性、功效、鉴别有一定的了解,进而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该馆相关负责人邹恩来介绍,文化与互动体验长廊内容共设计了6个部分,如“道地药材”介绍了中药资源在全国的分布,“从草到药”以地黄为例展示一株草如何变成药,“闻香识药”是中药药性体验区,“药食同源”是百姓生活用药展示区等。
“‘闻香识药’是我们博物馆新设置的体验项目,我们按根类、茎木类、皮类等分类,观众拿起标本瓶嗅闻瓶中的标本,旁边的大屏幕就会显示中药名字和药性。” 邹恩来说。“互动和体验很有趣,让认识中药变得一点都不枯燥。” 李先生说。
讲解专业 知识性强
近年来,京城不少高校博物馆依托自身的学术资源,组建了专业的讲解团队,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游客传递知识。
“为了更好地服务观众,本学期起,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增设了志愿讲解项目,新招募的学生志愿者每周六面向散客提供讲解服务。”邹恩来介绍。
“这边我们展出了3种朱砂的晶体原矿,其中人工合成的朱砂晶体又被称为软红宝石,因为它质地柔软,能得到这么大一块很不容易。朱砂作为药物有很好的清热镇静作用”“这是一块直径12.5厘米的马宝,其实就是马的胃结石,在自然界并不罕见,但像这样又大又圆又亮的马宝就很稀有了”……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内,一位大四的学生正向观众讲解展品,科普中医药知识。她对各个展品非常熟悉,不时分享一下药物小常识,让观众获益匪浅。“我们在上岗前都经过了专业的培训,每次讲解都是一次知识的分享,看到大家对中医文化感兴趣,我感到很有成就感。”这位讲解员说。
在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的“寻蜜人生硕博公益科普活动”现场,一位中国农业大学的硕士生讲解员正给小观众们详细科普蜜蜂是如何用身上绒毛携带花粉、传播花粉的,它们族群有什么天敌,又是如何分工合作的。据了解,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藏有超过350万件标本,其中包括7000余种模式标本,数量位居国内高校首位。馆藏标本大部分来自该校几代昆虫学者的收藏,来源遍布世界,最早的标本采集于近200年前。
此外,在这家博物馆的沙盘区,记者看到,一个个城市名片代表着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的足迹,记录着他们在全国各地的科考活动。
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朱家烨是这家昆虫博物馆新招募的实习讲解志愿者,他已经学习了博物馆内的大部分展品知识,尤其对螳螂目昆虫如数家珍。“我已经接受半年多的培训了,目前还在实习期,等我的讲解时间达到要求就能成为正式的讲解员接待团队了。” 朱家烨说。
创新展陈 讲述故事
“没想到高校博物馆里也有这么多珍贵的展品!”北京语言大学的徐同学第一次走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就被深深震撼。“希望能有更多校外观众到高校博物馆一饱眼福。”她说。在这里,观众可以看到重达100多公斤的铁陨石、体长约25米的中加马门溪龙标本、采自珠穆朗玛峰顶的奥陶纪灰岩等稀有标本。
除了许多珍贵的展品,高校博物馆还承载着一所大学的历史底蕴。例如,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里大部分展品是学校师生从少数民族聚居区发掘、收集和整理而来的,凝结了无数师生的心血。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里,森林植物、森林昆虫、森林动物等标本应有尽有。该馆曾推出过沉浸式展览,仿照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布置展区,里面的一土一石都是从可可西里运过来的,力求让观众直观地体会到青藏高原地区的自然风光。
此外,京城高校博物馆还通过临时展览和教育活动,向公众展示更多馆藏资源;通过文创产品,将文化传播延伸到游客的日常生活中。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开发了以文物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如书签、明信片、帆布包等。“我买了一个帆布包,上面印有青铜器的图案,既实用又有文化内涵。”游客吴女士说。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高校博物馆推出了“线上展览”和“虚拟博物馆”。去年,北京林业大学开发建设了全国首个古树数字博物馆——北京古树数字博物馆(体验版),通过3D影像技术,可以近距离地欣赏北京市每个区有特色的古树,如密云区“九搂十八杈”、海淀区“迎客松”、昌平区“盘龙松”等。博物馆综合运用虚拟现实、元宇宙、移动互联网等技术,集中展示了首都北京的古树照片、视频、历史文化故事、三维全景漫游体验等内容。
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近年来一直关注高校里的博物馆,她说:“作为我们国家的博物馆的重要一部分,希望高校博物馆在做好科研、教学之外,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发挥社会教育作用。”
如今,众多高校博物馆的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游客的参观体验,也为文化传播开辟了新路径。未来,京城高校博物馆将继续探索更多可能性,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个性化导览服务,或者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游客互动,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希望高校博物馆不仅能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也能成为公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邹恩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