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发端于高校,相比公共博物馆,高校博物馆以专业性、特色性、学术性见长。高校博物馆不仅是展示学校历史文化、科研成果的重要基地,也是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长期以来,高校博物馆存在公众知晓度低、展览内容较专业、开放程度有限等问题,被认为是“养在深闺”。高校博物馆如何依托高校资源反哺社会,不断发挥社会服务作用这一话题,引发了众多业内人士的讨论。

“硬伤”让体验打折

“为什么我们博物馆要预约,每天有观众人数限制,因为如果一个时段内同时来了40人参观,我们就接待不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馆长陈子杰颇为无奈,中医药博物馆设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逸夫科学馆中,展览面积约1500平方米,“展览面积有限、人手不足、资金有限是困扰高校博物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硬伤’,游客来了我们接待不了,游客的体验感也会打折。”

对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馆长施光海深有体会。“大多数高校博物馆展览面积不足3000平方米,且属于公用楼宇的某个部分,没有专业展厅、库房、教育和公共服务区域。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为例,面积共2400平方米左右,能够展出馆藏品4000多件,但馆藏的标本就有5万多件。很多老一辈教师在退休后很愿意把自己的珍藏捐给学校,但我们现在没有那么多的场所展览展示。”另外,博物馆的接待能力堪忧,“我们博物馆一次接待超过100人就有压力。”

根据国家文物局2024年5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为6833家,高校博物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高校博物馆约400家,具有“小而精”“专而深”的特点。“高校博物馆侧重于专业领域,对于观众而言有点‘看不懂’,回头客也少,这其实是需要一个从专业化向科普化转化的过程,需要借助沉浸式展陈方式、深入浅出的讲解、生动鲜活的科普课程等实现,但目前对大多数高校博物馆而言,这些内容严重不足。”中国传媒大学博物馆馆长吴志勇说。

校地共建成都实践

如何建设高质量的高校博物馆?施光海认为,放眼全国,校地共建是一种全新的“破题”。四川大学、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共同点是由大学与成都市政府共建,这两家高校博物馆也成为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文旅新地标。

“四川大学博物馆已经有111岁了,是西南地区建立最早,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之一,现在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在高校博物馆中是个特殊的存在。”四川大学博物馆副馆长周静说,馆藏文物达8万余件,涵盖32个门类的收藏体系使其成为人文与自然、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博物殿堂。其中,全套的婚嫁行头,再现了清末民初婚嫁场景。中外学者在横断山区、川西高原踏访留下的标本、照片等资料,展示了西南地区的多彩风物。许多观众看完的第一感受是:一次根本看不完,展品太多了。

四川大学博物馆保留了其专业性和学术氛围,同时也成为市校共享的公共文化空间。周静介绍,“大川先生”系列科普讲座、“我是小小生物学家”研学课堂等尤其受到亲子观众的欢迎,名额经常是“手慢无”。由此,四川大学博物馆也更广泛地参与到成都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中。高校博物馆与城市周边资源的无缝衔接,也带动了文旅资源的价值转化。四川大学博物馆与望江楼公园及锦江绿道充分融合,特色滨水空间宜人惬意。

“我们博物馆算是成都旅游的网红之一。”成都自然博物馆馆长苏涛笑着说,作为成都首座不规则形态公共建筑,层次灵动的博物馆外形受到大众关注。5万平方米展馆面积,拥有藏品6万多件、常设展厅6个,当中藏有多个世界闻名、极具科学价值与欣赏价值的“镇馆之宝”,如“合川马门溪龙化石”“隆昌铁陨石”等,2024年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

每到暑期,成都自然博物馆会举办自然科学知识讲座,“博物馆奇妙夜”、“小小讲解员”培训班、特色手作活动等,让观众沉浸式感受自然世界的无限奇趣。

打造城市文化空间

“博物馆在校内是作为教学辅助机构存在。”陈子杰说,这说明高校博物馆的定位主要还在科研,其预算主要来自学校的教学、行政及科研经费,而后者通常需要围绕一个特别的课题开展,因此基本无法用于博物馆的日常运行。

在博物馆业内人士看来,高校博物馆寻求与地方政府共建,甚至冠名权与地方共享,是一个双赢的选择:从博物馆定义而言,这可增强其“向社会公众开放”“社区参与”的属性;打破行政壁垒的同时,高校博物馆获得了更多经费支持,且地方政府无须耗费过多的财政资金另建博物馆。

成都自然博物馆与成都市政府共建的情况较为特殊。“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在负责博物馆的运营,文旅部门的思路很活跃,知道游客喜好的点,可以联动的资源也很多。”苏涛说,和高校的专业性、学术性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比如,作为成都自然博物馆的原创大展“秘境繁花——横断山脉植物撷影”,吸引了众多植物迷的关注;博物馆推出的大熊猫主题VR大空间沉浸体验项目《熊猫的世界》,将多元业态融合形成“内容+体验”的文化消费新场景;“合川马门溪龙和它的朋友们‘盖’世英雄会”集章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校地共建,政府和学校的支持对我们博物馆来说是一个托底,但博物馆自身要寻找可持续发展之路,找到自己的‘知音’,不断加强与市民游客的情感联系。”周静说。

3月30日,四川大学博物馆推出国内首个高校博物馆沉浸式戏剧导览作品《锦城旧事》,依托馆藏民俗珍品,通过多维度文化叙事,带领观众穿越晚清至民国的老成都街巷,于虚实交错的戏剧演绎中感受家国情怀和市井烟火。非遗活化、学术研究与美育实践深度融合,观众与历史开启了一场跨时空对话。

今年年初,四川大学博物馆的熊猫邮局正式开业,巧妙地将熊猫文化、邮政文化、与川大博物馆的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相结合,创造出一个别具特色的文旅体验空间和消费新场景。周静提到:“我们是免费的博物馆,也希望每年策划出一两个收费特展,让观众觉得值。另外,四川大学博物馆正在结合高校资源、专业特色探索有四川大学特色的定制化研学课程,更好地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在业内人士看来,高校博物馆应依托高校专业研究优势做到深入浅出,更易于贴近市民生活、服务市民文化需求。高校博物馆不是单纯的教育基地,还应具备文化旅游消费的价值,真正成为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