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的是位于贵阳市花溪公园与青岩古镇之间的板桥艺术村,一处充满文艺范儿的网红打卡地。
在贵州大学上学时,我们就常在课余去这里游逛,其实也不为别的,就只想亲近此处最具浪漫情怀的山乡美景:细瘦的村道那头是长满青苔的红砖瓦房,耸入云霄的大烟囱孤零零地站在瓦房深处,走了很长的路也遇不见一个人,只有越刮越猛的山野秋风一阵阵打在后背,古树枝摇叶落,枯叶飘落的飒飒声从头顶传来……这寂美的山村恰被我们当作了校园青春最浪漫的恋爱场,与心仪的她或他在这里窃窃私语,只有山鸟听得到。
20余年后的秋天,不经意间再次闯入这里,竟是另一番浪漫景象了。红瓦房还在,但被装饰了精美的老照片和各类漫画,有的被改造成了艺术展馆或名家艺术工作室,有的被翻修为餐馆、咖啡厅、休闲吧、非遗生活馆或主题民宿。原来清寂的通村山道,也被打造成干净整洁的景观小道了。路两旁还放置了花色各异的盆景,此时,秋菊正吐着洁白的花蕊,白白地染了一地,漂亮极了。
其实,板桥并非天生的艺术村。早先,这里曾是贵州三线建设重工地。20世纪60年代,从上海、天津等地迁移而来的人,像潮水一样涌入此处,支援贵州大搞建设。这里也曾是贵州省粮食学校校区,数万学子的琅琅书声和数以千计工人劳碌的背影,曾掀开了这片土地的繁华景象。我们很难想象当时该是一种怎样的盛景,但大片大片的红砖瓦房告诉我们,此处一定也曾热闹非凡。2010年起,当地企业牵头,政府支持,变废为宝,将位于板桥的旧工厂和旧校区全面改造提升为文化艺术村,把遗留下来的旧物件打造成一处处鲜活灵动的景观,展示给游人观瞻。
下了车,妻子和孩子走在前面,指着硕大的油罐改装而成的“潜水艇”惊呼:好漂亮!那是旧时工厂遗弃的半截油罐,被心灵手巧的艺术家们改装后搁在村道一旁,并在“潜水艇”的四周地面上,涂上了海水的颜色。在路的两旁,建设有公交候车亭、工业文化展示长廊等设施,还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小景,比如用废弃轮胎改装成的动漫老人、用报废旧汽车改装成的卡通画、用无数废旧小铁片打造而成的巨型卡通人物……憨态可掬的各类雕塑和卡通画在村道两边的小花坛里陈列着,供游人免费参观。
花溪美术馆、文魁街、小商品一条街、艺术交流中心等,把艺术村分为功能各异的文创小区。在村道那头的非遗生活馆内,装扮精致的绣娘正在绣制头一夜已画好的毛坯作品,一件件充满艺术感的绣品挂在壁间,偌大的展厅皆被浓厚的艺术氛围包裹着。在另一侧的书画展馆里,钟情书艺的游人络绎不绝,飘来的阵阵墨香,便是无形的领路人。可供循香探路的,还有侗家工业餐厅的饭菜味儿。这是板桥最热闹的美食文化工厂,一个个服务员笑盈盈的,正忙着接待门市外面的游客。
路上多为年轻人,也有带着小孩一块儿来游玩的。小朋友们多向往卡通世界,他们在废弃的旧车子和旧轮胎打造的玩偶上爬上去又爬下来,亦有山鸟,在路边的树林里静静观望着,孩子们欢快的笑声荡漾在村子的中央。年轻人喜欢美食和浪漫。在悠闲的咖啡小店内,或是在主题民宿的小窗外,一眼望去,便是打扮时尚的一对对情侣,甜蜜得化不开似的。秋光下的板桥,远处的稻田里高耸着稻草堆,谷米已经收进了粮仓。老人们坐在屋檐下,细数着挂在竹竿上晾晒的玉米棒子,火红的辣椒串儿从屋檐那头连到了这端。家中主妇正在生火做饭,不一会儿,便是炊烟袅袅。田埂上、青瓦下、古树旁,随处可见的游人操着不同的口音,有的背着画框寻觅心中的风景,有的正奋笔疾书,描摹着眼前的美丽景象。我不知道自己是为何而来,跟在家人身后,见着眼前的这一幕幕,仿佛是回到了过去,又恍如隔世。妻子和我曾是大学同学,在校园时我们就来此处转悠多次。我们曾为一枚秋风中的落叶伤怀不已,那是年少不识愁滋味的懵懂时光。光阴似箭,如今我们已不再年轻,但过去的那份浪漫,犹如村中最具爱情味道的雕塑作品《爱勿老》,仍深藏心底。
穿行在板桥艺术村的秋风里,我情不自禁想到了唐代刘禹锡的诗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村里仍然风轻云淡,游人如织。路边音乐会的舞台上,年轻的歌手们一首接一首唱着。几乎每一日,这样的欢乐要持续到夜幕降临,待到月亮升起来之后,人们才舍得披星戴月地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