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立秋这天,湘西花垣县的苗族群众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成群结队去赶秋赴会,俗称“赶秋会”,也称为苗家的“情人节”。
赶秋是湘西苗族地区的大型传统节日。所谓赶秋,就是在立秋这天去秋场赶热闹,参加各种喜庆活动。每年到了这天,苗族群众都要身着节日盛装,呼朋唤友,三五成群,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参加或观看各种文娱活动。人们唱苗歌、打苗鼓、舞狮子、荡八人大秋千,载歌载舞,热闹非常。
赶秋中最重要的活动,就是荡八人大秋千。同普通秋千不同,八人大秋千是一种特制的秋千,形似筒车,呈圆形,中间有轴,高约八米,以粗木搭架子支撑,上设八个秋千位,每处可坐一人。这种秋千以人力推动旋转,大家轮流荡秋千。每当秋千转动,上面的人们荡向高空,兴奋无比,欢声笑语不断。
关于赶秋的由来,当地有个耳熟能详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苗寨有个名叫巴贵达惹的青年,英武善射,为人正直,深受众人仰慕。一天,他外出打猎,见一只山鹰从空中掠过,便举手拉弓,一箭射中。与山鹰同时坠落的,还有一只绣花鞋。这只绣花鞋绣工极为精巧,一看就出自聪明美丽的苗家姑娘之手。巴贵达惹决意找到这只绣花鞋的主人,于是设计、制造了一架能同时坐八人的大风车,取名“八人秋千”,并邀约远近村寨的男女青年,立秋这天前来打秋千取乐。打秋千本是苗族姑娘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巴贵达惹想,那个做绣花鞋的姑娘一定会来的。果然,他的愿望实现了。通过赶秋活动,他找到了那只绣花鞋的主人——美丽的苗族姑娘七娘。后来,他们通过对唱苗歌相互往来,建立了感情,结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从那以后,人们便一年一度地举行这种赶秋活动,赶秋也成为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聚会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七夕和西方的情人节。
赶秋一般在乡村广场举行,约定俗成按地域轮流举办。筹办的乡村要事先准备八人大秋千,固定在广场的显要位置。
赶秋的群众一来,按程序先观看接龙舞、团圆鼓舞等,参加祭祀活动。
接龙舞就是接龙仪式,来源于湘西苗族同胞世代相传的祭祀习俗。锣鼓声中,几十名苗族妇女统一着装,穿红戴绿,在身穿红衣的苗老司的带领下,一手举着红伞,一手拉着一条绿色的长幡,从田野走向广场中心,跳起优美、欢快的舞蹈。同鼓舞、跳香舞、绺巾舞等舞蹈一样,接龙舞备受苗族同胞青睐。每逢赶秋等重大节日,人们都要表演接龙舞,而且一般把这个节目放在最前面。
接龙仪式后,大家围着八人大秋千,开始轮流荡秋千。虽然广场上人山人海,但等待荡秋千者井然有序。大家互相谦让,不会发生争抢座位等矛盾纠纷。荡秋千的多为女性,有老年妇女,也有年轻姑娘,还有恋爱中的男女。一对对热恋中的男女青年被同伴拥上秋千,下面的人则奋力转动秋千。随着秋千转动,秋千上的情侣一上一下,跌宕起伏,不时发出声声尖叫和爽朗的笑声,那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刻。下面的人也高声笑闹着,加上秋千转动时“吱呀吱呀”的声音,汇成一曲欢乐的乐章,把赶秋活动推向高潮。
此时,在乡村广场的其他地方,人们围成一圈又一圈,观看各种异彩纷呈的表演,时常发出一阵阵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