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岩是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人,是2019年上岗的延庆区长城保护员之一。她走上长城保护员岗位是受到舅舅梅景田的影响。梅景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义务巡护长城,2006年参与组建了北京市第一个农民业余保护长城组织——长城志愿者保护协会。如今,刘红岩接过舅舅的接力棒,继续守护好长城。
刘红岩 受访者 供图
耳濡目染 心向长城
刘红岩出生于1980年,是土生土长的石峡村人。“记得小时候跟妈妈上山,山里野果特别多。周末的时候,村里几个孩子上长城玩,在长城里钻门洞、捉迷藏。”她回忆。
“舅舅梅景田上长城的时候,总会路过我们家,回来时也到我们家歇脚,他就跟我讲路上的故事。受到舅舅的影响,我心里也想着要保护好长城。”刘红岩说,“舅舅说‘长城再不保护就没了’,这句话我总是记着。”
“因为家庭条件差,我16岁就去八达岭工作了,在旅游区卖一些工艺品和T恤、帽子。”刘红岩说,“我跟长城挺有缘分。从小就生活在长城脚下,一出家门就能看到长城。舅舅、爸爸都义务巡护长城,我在八达岭工作跟长城有关,回到石峡村还是没离开长城。”
“在八达岭工作那会儿,就感觉八达岭长城修得真是太好了。我心里头就想,石峡村的长城要是修成八达岭那样就好了,也像八达岭那样把游客吸引过来。”刘红岩说,“当时八达岭长城的管理形成了规范制度,工作人员发现有人刻字就会作出处罚。那时候我就意识到,要保护好长城的每一块砖,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
持证上岗 上山巡护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提倡保护长城,大家保护长城的意识提高了。”刘红岩说,“我一直把舅舅的话记在心里,要是不去保护长城,它就会慢慢消失,咱得把长城重视起来、保护起来。”
“大概是2000年,我回家伺候公婆,在家开了一个小商店。后来听说延庆区政务管理部门招聘长城保护员,我就想试试看。一开始以为很简单,没想到要考试、面试、笔试、体能测试,上岗前还学习了急救知识,并配发了马甲、背包和长城保护员工作证。”刘红岩告诉中国旅游报社记者,2019年5月,经过层层考核,她正式上岗。“以前,舅舅他们义务巡护长城,如今,长城保护员都有工资了,还给上五险。”
起初,一天近2万步的路程,让刘红岩腿疼了好几天。慢慢地,她习惯了这样的工作强度。“巡查山路都是羊肠小道,路两边都是杂草。舅舅教给我们很多办法,上山带着一把镰刀,遇到扎人的枝条就把它砍掉。山路上红蚂蚁也比较多,会咬人,所以上山要穿长裤。”
“我最怕的是蛇。”刘红岩说,“山上蛇很多,我就用镰刀或棍子把它们赶走。每次上山都有危险,只能靠经验来防范,所以我走路一般会左边看看、右边看看。有一次,跟我一块上山的同伴在前面拍短视频,没有看到蛇,我赶紧提醒她,躲过了一次危险。还有一次,一位同事入职头一年就把脚崴了,到医院打了两根钢钉,在家休息了3个多月。后来,大家上下山都拿着登山杖。”
守护家园 讲好故事
监测险情、清理石阶、捡拾垃圾、劝阻不文明行为,这是刘红岩的日常巡查工作。“早晨走的时候包里装点儿水和干粮,中午饿的时候就在山上垫一口,下午继续巡查。”她说,“我在长城边长大,守护长城就像守护家一样。”
石峡村景观 记者 李志刚 摄
“我们这里与河北省交界,所以北京、河北两边都有游客上来。有时会有游客拿长城砖压帐篷,甚至冬天还会在长城上露营点火取暖,把长城砖烧得黢黑。看到这种情况,我们都会及时劝阻。”刘红岩说。
“大部分游客看到长城保护员的马甲或证件都会听劝,但也有一些蛮不讲理的。有一次,我在巡查时劝阻露营游客,当时手里拿着一把巡护用的镰刀。他们不听劝,还拿手机对着我录像,后来下山后他们就投诉我了,说我拿着镰刀威胁他们,村干部还给他们赔礼、道歉,这件事我感觉很委屈。”刘红岩回忆,“还有一次,我碰到两位游客背着沉甸甸的长城砖下山,我及时把他们拦住了。”
“2013年,石峡村北天门到南天门段长城进行了修复。2022年,鸳鸯楼长城也进行了修缮,修旧如旧。”刘红岩说,“石峡村后来引入‘石光长城’民宿,发展旅游业,游客在这里吃、住、游,乡亲们都受益。以前大家用石头垒起来的老房子,现在成了民宿。”
刘红岩告诉记者,她加入了长城讲解队,2020年,还成为村里的长城宣讲队小队长。2022年,石峡村迎来了一支夏令营亲子团队,她作为长城保护员给孩子们讲解长城保护知识,带着孩子们捡拾垃圾,引导孩子们保护长城、文明旅游。
“我舅舅是一名老党员,我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想为村里做点事,为保护长城做更多贡献。”刘红岩说。
中国旅游报社记者了解到,刘红岩于2020年被评为“最美长城守护人(北京)”、延庆区优秀长城保护员,2021年被评为延庆区最美长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