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创新路径探究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重要载体,是联结各族人民、提升情感认同的重要基础。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科技和艺术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承性、活态性、独特性等突出特点,在文化、社会、艺术、经济等领域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在文化价值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是世代相承的具备传统性、生活性、民众性的文化形态,是民族灵魂的体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社会价值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规范民族群体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价值取向,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共识和认同。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跨文化交流的纽带和民族间沟通的桥梁,其保护与传承不仅可弘扬美德和伦理,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艺术价值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审美价值,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如影视、小说、戏剧、舞蹈等,都深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和启发。特别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元素和审美理念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中,可为现代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和灵感。在经济价值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地域环境和地方独特文化风俗,其传承发展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的繁荣昌盛。通过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动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可提升当地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地方经济注入新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现代文明和科技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跨界融合等方面迎来新机遇。

一是保护传承体系更健全。我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近年来,各地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记录、代表性项目分类、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区域性整体保护、传承体验设施以及相关理论研究方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同时,各级政府为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补贴和政策支持,帮助其代表性传承人解决了经济难题、营造了良好环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二是科技赋能增添新动力。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了新手段。如以数字化、实时性和交互性为特征传递数据的新媒体的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存、展示、传播、传承等方面有了全新媒介。同时,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进而增强其对非遗技艺的认知和兴趣。此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三是跨界融合焕发新活力。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其传承发展提供了新路径。通过开发非遗旅游线路、举办非遗节庆活动等方式,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和了解非遗技艺,从而推动其传承和发展。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创意产业的融合,可以创造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文创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具有强大市场潜力,还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创新路径

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路径对于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及激发文化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应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是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主管部门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以实际行动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共同守护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生存智慧和文明结晶。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充分发挥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掌握文化创新发展的主动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同时,要发挥制度优势,通过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出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举措,推动其在系统性保护和传承发展中活起来。

二是探索产业化市场化模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融入旅游景区、休闲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红色旅游景点等旅游空间,开发非遗旅游线路和产品,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体验非遗,进而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美食节”等活动,利用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现代营销手段拓宽销售市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服装设计、家居装饰等其他领域进行跨界融合。鼓励非遗手艺人将传统技艺精髓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提升作品品质和观赏性。引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非遗技艺的展示效果和互动体验。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新时代,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质量传承发展,主流媒体应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制作相关题材影视作品、纪录片、专题栏目(节目)和开展网络直播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关注度。在旅游空间,要面向游客提供体验、研学等旅游服务,引导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欣赏、尊重、认同和传播非遗。要通过举办国际非遗节、参加国际展览等方式,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增强非遗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四是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促进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不断壮大传承人队伍。健全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制度,完善非遗传承人的认定标准和程序,建立传承人档案库和案例库。定期开展非遗传承人评估和记录工作,开展“非遗年度人物”等先进评选,同时建立传承人退出机制。大力实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各类培训和研修。将非遗融入学校教育,鼓励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开展非遗技艺展示和价值传播,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实现文化育人与文化传承的同向同行。(夏贤明,江西财经大学)

本文系2024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红色文化育人研究)“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机制路径研究——以红色剧本的开发与应用为例”(课题号:HSWH24074)阶段性研究成果。

2024-11-25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98916.html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创新路径探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