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9日
第05版:旅游报05版

鉴湖冬酿慢时光

□ 胡 静

立冬,一个有意味的宣告。立,建始也。冬,终也。农事终了,生气闭蓄,万物放慢节奏,开始收藏。在慢下来的时光中,一场古镇旅行,既是向秋的告别,也是向春的前行。

黄酒小镇东浦,旧称浦阳里,位于浙江绍兴市区西北部,以“水乡、酒乡、桥乡、名士之乡”闻名于世。古镇历史悠久,早在东晋末年已有聚落,两宋时期形成集镇,至今生生不息。

走进古镇,碰触数千年的青砖长廊,心像蛋清,从壳里明晃晃一泼便洒出来了。弧度温软的石桥,仿佛积蓄着古人的柔情。不动声色的木屋,藏着许多悠远而美好的故事。

乌篷船摇曳在悠悠绿波中,古宅中的人们安详和蔼。沿着临水长街慢慢走,小桥流水人家,扑面而来的是宁静却真实的生活气息。一碗醇香黄酒、一份茴香豆,享受属于他们的生活,再深吸一口,满街都是酒香。

小镇盛产黄酒。立冬,正是开启黄酒酿造时。黄酒是中国古老的匠心物产,其匠心,在于不疾不徐。它是一种慢下来的物产,只有在特定的慢下来的时光里,才会有最为醇厚的绍兴黄酒。酿造它,需要等待。

黄酒等待的,既是一个季节,也是一季好水。这,就是鉴湖的“静水”。冬季,湖水流速变得缓慢,使得鉴湖水下和湖岸的泥炭层能更为有效地吸附水中杂质,而源于南部山区溪流的鉴湖之水,在到达鉴湖之前就被层层砂石岩层过滤。鉴湖“静水”的到来,赋予绍兴黄酒水质的保证。

在等待了三个季节之后,冬酿终于从立冬开始了,一直要持续到立春。而慢,是冬酿所有秘密中最为迷人的所在。浸米、蒸饭、摊饭、落缸、开耙、压榨、生清、煎酒、装坛,九大步骤,每一步都非常考究,如浸米须浸八小时左右,蒸饭要选用木头大锅蒸熟蒸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绍兴黄酒酿制技艺不仅颇费人工和时间,更要有精益求精的匠心。

当“静水”经由手艺人与糯米、酒曲巧妙融合后,通过冬季低温下的慢慢发酵,糯米化形为酒,变软绵为刚劲,色泽呈琥珀色,透明澄澈。绍兴黄酒,终于在“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四者合一中,成为黄酒中最为耀眼的存在。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评:“绍兴酒,如清官廉吏,不参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长留人间,阅尽世故,而其质愈厚。故绍兴酒,不过五年者不可饮,参水者亦不能过五年。”

的确,酿制出酒仅仅是第一步,以陶土酒坛和地下酒窖窖藏的黄酒,是需要光阴慢慢酝酿才能最终成型的。在时光的流淌中,黄酒的酒精度慢慢下降,而酯香却在点滴积累。发酵中多种微生物的代谢、贮存期中醇与酸的反应,结合起来,就产生了诱人的馥郁芳香,并随着时间久远而更为浓烈,像是一场浪漫的艳遇催生出轰轰烈烈、地老天荒的爱情。绍兴酒又称老酒,一个“老”字,凸显其越陈越香、越陈越醇的特性。

晋人嵇含在《南方草木状》中写道:“南人有女数岁,即大酿酒。既漉,候冬陂池水竭时,置酒罂中,密固其上,瘗陂中,至春潴水满,亦不复发矣。女将嫁,乃发陂取酒,以供贺客,谓之女酒,其味绝美。”嵇含说的酒,即绍兴名酒“女儿红”。明清时期,绍兴人不管生子生女,孩子一出生就埋下几坛黄酒。生女称“女儿红”,生子称“状元红”,待女儿或儿子结婚时再挖出来,或作陪嫁,或招待亲朋。那酒经十多年存放,打开封泥,浓香扑鼻,未饮先醉。而这,正是时光酝酿的味道。

一如黄酒小镇,不管是春明秋爽,还是冬季的静谧时光,乘一只江南乌篷小船,荡舟于碧波之上,看白墙映画,听桨声欸乃,嗅空气中若有似无的酒香,都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慢下来的享受。水乡、酒乡、桥乡的风貌,原汁原味呈现得淋漓尽致,一切都那么舒服,恰到好处,真实而不做作,恰似黄酒般的闲散,黄酒般的醇香。

立冬时节,和三五知己,在鉴湖初冬收敛的静气和清冷之中,温一壶绍兴老酒,慢酌。酒香千年,千般万种人生滋味,也因了酒的滋润而芳香四溢。后劲十足的黄酒,让你跨越时间的遥远,和贺知章、李白等饮中八仙醉卧鉴湖之畔。

2024-10-29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98375.html 1 鉴湖冬酿慢时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