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不寻常的一年。在颐和园建园270周年之际,《颐和园谐趣园彩画故事全集》终于与读者朋友们见面了。
位于颐和园东北角的谐趣园,是颐和园中的精华部分,中华千年农耕文明成果汇聚于此园,从视觉到听觉,一亭一径,一画一石,小巧玲珑,景致足具,素有“园中之园”的美誉;“岩壑有奇趣,烟云无尽藏。”成语典故、名士名篇、神话故事、渔樵耕读……精美的古建筑彩画包罗万象,堪称海派艺术绘画的大展厅。
这本书与《颐和园长廊彩画故事全集》为姊妹篇,却时隔十余年才出版,可谓“十年磨一剑”。如果说颐和园长廊彩画是一道亮丽的风景,那么谐趣园的彩画分布更像一个小而美环形的画廊,它们相互呼应,相得益彰。作者易明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广泛收集相关资料,精心考证彩画源流,搜寻彩画的“原始画稿”与“源头粉本”,初步厘清了谐趣园彩画与晚清海派绘画艺术的传承关系,让谐趣园彩画作为独立于古建筑本身的重要艺术鉴赏元素走进大众视野,给彩画“验明正身”,让彩画“传承有序”,可谓独树一帜。
还记得此书缘起于一个初春的早晨,我与易老师相约在谐趣园中,园中柳色初浓,余寒似水,早莺啁啾,沿着一间间游廊边赏边行,走过澄爽斋、瞩新楼,绕过玉琴峡、涵远堂……听他对谐趣园建筑彩画及对谐趣园“八趣”的高论。易老师虽已无数次地造访此园,但每次来到这里都如新见一般充满激情,深邃的眸子中闪着光。他向我一一介绍了园中的经典建筑和精美彩画,如数家珍,行云流水般自然。易老师并非文学艺术专业出身,但其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理解之深,深入浅出表述之精辟,令我听得如醉如痴。
易老师久居园林之侧,对颐和园这座闻名世界的中国传统园林理解颇深,我为后辈,有幸听闻他对园林古建样式特点、彩绘题材内涵及造型、园林叠山理水借景手法等高见,深感受益匪浅,也为有幸能成为这本书的责编颇为自豪。我曾随易老师核查彩画位置图,为他的钻研精神深深折服。因着一纸出版合同,我与易老师成为忘年之交。我想,编辑与作者之间最好的状态莫过于此,不愠不火,心有灵犀,敬仰有加。
易老师是个非常严谨的人,他的考证可以说是填补了谐趣园古建筑彩画传承的历史文化空白,在研究彩画之余,他在书法艺术方面也颇有造诣。因着这个原因,在书中收录了乾隆御制墨妙轩法帖和知鱼桥诗文石刻、寻诗径刻石等相关图片和内容。如知鱼桥上的乾隆御制诗题刻,可见乾隆皇帝从青壮年到暮年书写时的笔力变化;又如当年乾隆皇帝钟爱有加的寻诗径的风貌究竟如何等,这些细节,如果不是资深研究者恐怕根本不会去思考。本书还有不少有意思的文化锦囊,比如,谐趣园古建筑的屋顶之趣、游廊之趣、门窗之趣、四季时趣等,彰显了古典园林游览的文化深度,使整体内容更为饱满而独特。
我曾试着临摹过建筑彩绘作品,可不论用怎样先进的复制工具,均不及先辈丹青妙笔,以形写神。书中的图片均为易老师多年前精心拍摄而成,加之其高妙的修图技巧,真正做到了还原谐趣园彩绘作品的精华。据易老师介绍,《颐和园谐趣园彩画故事全集》中的彩画比长廊彩画创作时间要早,绘画题材与长廊有微妙差别,更倾向于民间神话传说,迎风板人物故事彩画颇为精彩。值得一提的是,这本《颐和园谐趣园彩画故事全集》不仅真实再现了180余幅精品建筑彩画,还收录了与《三希堂法帖》齐名的《墨妙轩法帖》的精华部分和所有谐趣园建筑上的精美楹联、题刻及刻石,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资料。
本书经过精心设计,虽为平装,依然风韵备至。翠绿色的封面宛如一块璞玉,蓝田日暖,典雅脱俗。内页采用进口纯质纸精印,尽力还原园内风景、建筑、彩画、楹联及题刻的神韵,内敛雅致,捧在手上书香弥漫。
在后记中,易老师写道:“颐和园和谐趣园曾经蒙受过惨痛的浩劫。历史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不屈的民族,每遇灾难,都能从逆境中顽强地站起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谐趣园中的一幅幅彩画所包含的一个个经典故事,即是对中华文明几千年来传承的伟大民族精神深刻而形象的解读。把小巧的古典园林放入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去考量,将前人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正确地传承下去。
颐和园彩画故事系列图书是中国旅游出版社的一个品牌。作者与几代出版人、编辑的倾心付出与努力,希望可以抛砖引玉,让古代建筑彩画这一不被大众所关注与熟知的传统文化片段重放异彩。在当下,我们能不能问问自己,生活在信息如此繁密、脚步如此匆忙的时代,可还有听风吟月、闻琴赏画、闲叙古今的心境?可还发自内心地敬仰并践行着古人所崇尚的爱国主义、团结奋进、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初冬的北京寒意渐浓,遥想谐趣园中也应是一派清冷萧瑟之景了。好在有书在手,足不出户,亦可赏玩园林雅趣于斗室之中。清朝人张潮在《幽梦影》中曰:“凡事不宜贪,若买书则不可不贪。”赏游园林集大成者,以精美彩画及书法艺术为媒与古人对话,感受古人的审美境界,传承中华文化中的伟大民族精神……也许,这些美好只与您隔着一本书的距离。
(赵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