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伫立在历史长河边,披着时间的柔光,看岁月流转,世事变迁。它静默不语,却内涵万千。它的故事,远非走马观花、匆匆打卡可以领略,而是要点一炉香,温一壶酒,与它对坐,慢品细读。
“诗和远方”并不是“生活在别处”,所谓的“别处”,亦是彼岸人家的日常烟火。一座城的故事里,历史波澜壮阔,山川沧海桑田,在彼时彼刻,都是一户户人家寻常日子的点点滴滴。
“爱养心识”才能“策发神解”。当我们奔波在现代生活的高速轨道上,需要不断地回溯来处,以便汲取滋养心灵的能量,明晰未来的道路和生活的方向。“一人一城”系列即着眼于个体对城市的品读、体悟,每个城市邀请一位当地文化名人作为“向导”,深入城市风貌、历史风情、过往人物以及街巷市井、在地美食、时下生活。作家用微温的笔触带领读者深入城市的角落,行走之间让一座城市的气质、气息、气韵自然浮现出来。在这样的个人视角中,一座城市在漫漫光阴里沉淀下的温暖,将会浸润和拥抱我们的此时此刻。
作者们都在当地生活多年,对他们所在的城市有深刻的体验、观察,他们与那座城市耳鬓厮磨,读城、读人、读生活;文字不减其厚重,又添如许亲切与灵动,字里行间处处贴着地气,洋溢着生活的细节与微光。
第一辑定位为“诗意栖居×人间烟火”,三本书分别为鱼丽的《上海:海上风情录》、金泓的《苏州:吴门酒一杯》、吴卓平的《杭州:钱塘风物好》。
在大众的印象里,上海是繁华魔都,是十里洋场,总是带着一股精英范儿,气场强大,像“穿普拉达的女王”。但在鱼丽珠灰般的笔调下,这座东方大埠,于一茶一饮间氤氲成独属一人的岁月光影。老城厢、百乐门、电车,行经的园林、海上名人故居,还有闺秀、植物、美食以及习画、写字、女红……林林总总,都落到了日子的肌理里,触手生温。
苏州是一幅水墨画,像吴冠中的,也像丰子恺的,是想象中的江南情致。金泓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他写水墨色的街巷和古镇,写粉墙和花窗,他也写23岁的叶圣陶在吴县第五高等小学办图书馆、办商店,组织演出,开辟农田——所谓的大教育家,也不过是在这样的每一天里好好做事,让人感觉亲切而鼓舞。
杭州曾是中国人“江南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向世界输出了丝绸、茶叶、瓷器以及“诗意中国”的东方哲学。而现在,它是全球互联网与全球数据网的重要一极,有望向世界输出云计算、移动支付以及数字中国的杭州方案。“80后”的吴卓平以媒体人特有的新锐笔风,将这座古典与现代完美交融之城的人文精神与市井风情呈于纸面,把“新杭州故事”讲得风生水起。
“与一人,踱一城”。读者可以在书里跟随一位当地文化名人,去翻阅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书中也附赠了藏书票和信笺,藏一座城在书里,藏一段时光在心中,希望读者能相约生活中很重要的亲人、朋友、伴侣,慢慢地踱过一座城的街头巷尾,去触摸时光在那里留下的斑驳痕迹。
在人人向往“诗和远方”的新时代,旅行不是一场出走,而是一次通过文化细读实现的生活回归。这也是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关于“城市旅游”的一种新期待。如果说“乡村旅游”要通过回忆乡愁唤起人与自然的和谐,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城市旅游”,要追寻的则应该是通过文化体验,实现五彩生活与隐秘心灵的平衡。 (王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