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据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关于中国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情况报告工作整体安排,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举办中国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情况报告(以下简称“履约报告”)工作培训班,主要围绕履约报告信息采集工作机制和要求,以及我国35个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下简称“代表作名录”)遗产项目现状报告撰写要求进行培训。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规定,我国应于2024年12月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第三次履约报告,报告自2018年以来在国家层面为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采取的立法、监管及其他有关措施,以及代表作名录遗产项目的保护现状。
培训班围绕针对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高等教育机构、非政府组织、媒体、专业机构、研究机构、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不同对象设计的信息采集表,以及代表作名录遗产项目信息采集和报告表,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逐一进行讲解,并开展交流讨论、现场答疑。
参加培训的各单位学员表示,此次培训明确了履约报告撰写及信息采集工作的意义、工作机制和要求,政治站位高,专业性强,信息量大。各单位将按照文化和旅游部的既定部署,科学安排,统筹各方力量,扎实推进信息采集、汇总和相关撰写工作,为提交高质量的履约报告,讲好中国故事、向国际社会提供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作出应有的贡献。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人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和旅游厅(局)非遗处代表,地方及中国艺术研究院、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中国珠算心算协会、中国农业博物馆等中直机构的相关代表作名录遗产项目报告撰写负责人,共120余人参加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