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等级划分》(以下简称“标准”),这是全国首个聚焦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主题的行业标准,为建设完善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提供了操作指南,对于加快推动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意义。
历经20余年发展,我国已经初步构建起以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精品线路、融合发展示范区等旅游供给体系为核心的发展根基。特别是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发布三期《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初步解决了红色旅游的发展内涵、功能、供给等基础问题,推动红色旅游实现了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红色旅游作为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和社会工程的综合功能持续彰显。
当前,红色旅游进入融合发展的重要阶段,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各试点单位逐步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模式。此时,从试点示范到落地推广,如何高标准建设一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亟待从国家层面加快形成清晰规范指引。标准的出台可谓正当其时。标准首次明确了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这一行业新术语的规范定义,规定了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等级划分和基本要求,填补了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建设标准的空白,呈现出鲜明的价值导向和实践指向。
一是聚焦红色文化活化利用,以红色旅游吸引人。红色文化活化利用展示水平,是衡量红色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标尺。大众旅游时代,提升多元业态和多样场景,是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的必由之举。基于此,标准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着手,着力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在内容上,聚焦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就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的红色资源种类、独特性及红色旅游产品、旅游品位等提出明确要求,将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内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或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数量、旅游讲解员数量等领域量化目标纳入建设标准,有助于指导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盘清家底、盘活资源,为实现红色旅游内容创新和体验升级指明了方向。在形式上,聚焦红色旅游产品打造,提出了现代智能科技体验、红色旅游演艺项目、国防教育旅游产品以及红色动漫、红色音乐、红色影视等一系列创新型旅游产品和服务,为红色旅游场景化、体验式、个性化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指引,有利于打通红色文化资源向红色旅游吸引物的转化通道,让红色文化呈现出跨时空多感官沉浸式的感染力。
二是聚焦红色文化原真性挖掘,以红色精神感染人。红色旅游不是简单的旅游行为,其首要目的在于开展革命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标准在红色文化的深入挖掘、系统呈现、活化利用等方面提出要求。一方面,注重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划红线”“定底线”,明确提出“应科学有序规划建设,维护原有历史氛围和红色底色,保持原址原貌、体现地方特色,严防不合理开发和娱乐化、庸俗化、过度商业化倾向”,旗帜鲜明地维护红色文化的原真性和严肃性。另一方面,注重为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开方子”“指路子”,就对红色旅游景点承载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进行深化研究、宣传教育、转化利用等内容提出明确要求,着力引导从业人员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梳理、深入挖掘、系统研究,为红色旅游提供不竭的源头活水。
三是聚焦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融合产业留住人。红色旅游不仅具有一般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性,还具有其突出的融合发展优势,通过将红色文化之“魂”与旅游方式之“体”紧密结合,可以在发扬革命传统教育功能的同时,带动文化和旅游相关产业发展,实现繁荣产业、促进消费、增进就业、带动老区致富等综合作用。为此,标准注重发挥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功能,就增速、收益、投入等旅游关键指标作出要求,并就收益评估、绩效奖励、人才培养等关键环节提出规范,通过建立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的目标“指挥棒”,引导各地积极探索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为实现上述目标,标准聚焦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路径,一方面着眼红色旅游相关产业链整合,形成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全业态高质量供给;另一方面着眼红色旅游基础要素整合,通过产业要素集聚,驱动吃、住、行、游、购、娱配套服务升级,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全要素服务场景,实现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内各类业态各具特色、相互支撑、要素完善,更好满足游客日益品质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需求,让红色旅游“潮起来”“活起来”“火起来”。
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是当前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在地方实践中必将是一场艰苦的竞速赛、耐力赛、接力赛。期待各地以标准宣贯和落实为契机,高水平推动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建设,打通红色资源、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到支柱产业之间的转化路径,真正让“基因红”迈向“发展红”,让目的地红色旅游从“有料”迈向“有名”,把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区建设成为推进文旅融合的重要支撑点、培育文化旅游业支柱产业的关键着力点、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突破点,为文化强国和旅游强国建设注入蓬勃动能。
(作者为北京旅游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