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一座馆,学习红色历史;看一场秀,接受红色洗礼;游一个村,体验红色文化……作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之一,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近年来积极探索,以延安革命纪念地景区及周边红色革命旧址为核心,以南泥湾景区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样板区,以红色旅游研学教育和旅游休闲娱乐为环线,形成了“一核一区两环”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格局,努力实现“红色旅游吸引人,红色精神感染人,红色产业留住人”的目标。
宝塔山,延安最先迎接阳光的地方。“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批进步青年、爱国人士冲破重重阻碍,义无反顾来到这里。”讲解员拓妮深情讲述着延安的故事。延安宝塔,是许多人心中的灯塔,这里也是全国各地游客来延安沿着红色足迹、追寻信仰之光、凝聚前行力量的第一站。
党员干部在延安市宝塔山重温入党誓词。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为了增强游客旅游体验感,今年以来,宝塔山景区开展了夜游宝塔活动。宝塔山灯光秀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将灯光与山体完美融合,展现宝塔山的独特魅力。”延安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宝塔山分公司副经理高敏介绍,每天18时至21时,游客可以进入宝塔登临塔顶,看延安城市的万家灯火。
延安革命纪念馆是游客必到之处。来自满洲里的80后游客房博读大学时曾来过延安革命纪念馆,在她的记忆中,馆内精心保存了大量革命文物,每一件展品都是时间的见证者、国家历史的记录者。“15年后,我带着女儿再次来纪念馆,女儿告诉我,看着这些展品,仿佛穿越历史的长河,亲历那些激荡人心的革命岁月,感受先辈们不惧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房博说,铭记历史,珍惜现在,让旅行有了更大的意义。
今年国庆假期,延安革命纪念馆接待游客约16.85万人次。纪念馆宣教部副主任李蓉介绍,为了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让学生在参观时听得懂、记得住、有共鸣,馆里会提前了解学生团体的需求和兴趣点,为学生量身定制参观路线和活动内容。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群体,坚持因人施讲、加强互动,引导学生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记者从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了解到,宝塔区依托延安革命纪念馆、陕北三战三捷纪念馆等8个博物馆和辖区众多旧址,与百度联合打造“圣地延安数字博物馆群”云端游旧址小程序,覆盖8个场景、6种语音导览,可实现全景式观看。
在宝塔区,红色旅游产品体系不断完善,红色演艺多元化,打造了“4+N”的演艺矩阵,《再回延安》《延安保育院》《红秀延安》《延安十三年》4部沉浸式、行进式、舞台式常态化演艺和《延安故事》《南泥湾》等多部特色演出均受到游客好评。红色旅游与研学培训的融合,留住了历史记忆,传承了红色精神。今年暑期以来,金延安景区红色研学实践基地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历史背景,采用思政研学实践活动形式,丰富红色研学产品,通过生动的讲述和艺术化的表达方式,让孩子们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
“10月底,《延安十三年》已结束2024年演出季,但还有陕北特色、黄土风情的文艺演出等继续丰富游客在延安的体验。”陕旅集团延安公司副总经理张小炜介绍。
冬日的延安南泥湾景区天高云淡,党徽广场上播放着人们熟悉的革命歌曲《南泥湾》。昔日的“烂泥湾”,早已不一般。错落有致的民居、特色鲜明的民宿、成排的温室大棚映入眼帘。游客在接受红色洗礼的同时还可以体验乡村的生态美。南泥湾景区相关负责人说:“现在,景区智慧化建设得到提升,新增了稻梦王国、小溪乐漂、野奢露营等旅游项目,我们通过吃、住、娱、学等环节全方位留住游客,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延安市宝塔区文化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路梦岚介绍,宝塔区在红色旅游融合上多点发力。到2025年年底,力争全区年旅游接待人数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00亿元以上。
如今,延安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让游客既能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精神,也能观赏自然风光、乡村风貌。“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坚持保护优先,提升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利用水平;优化供给体系,增强红色旅游发展动能;完善支撑体系,优化红色旅游发展环境;努力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和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