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观点>

五一假期,我国入境旅游持续升温,老挝游客15分钟快速通关、美国旅客点赞240小时过境免签、韩国商人打“船的”来华考察……随着我国免签国家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入境政策的不断优化,“中国游”成为全球旅游清单上的热门选项。

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口岸日均出入境人员达217.9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28.7%。入境旅游的增长不仅是我国旅游市场繁荣的体现,更是我国文化软实力悄然升级的象征。

过去,中国游客“爆买全球”是新闻头条;如今,外国游客“爆游中国”成为新的风景。这一转变绝非偶然,而是政策开放与文化自信双重作用的结果。

免签政策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外国游客探索中国的大门,然而真正留住他们的是门内的风景——独特的文化体验、便捷的现代服务、友善的社会氛围。老挝游客在傣家竹楼辨识草药,美国旅客跨省打卡西湖,马来西亚华人带孩子寻根,这些细节远比购物消费更有黏性。

更值得品味的是,免签政策正在重塑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过去,严格的签证制度无形中构筑了一道心理门槛,让不少外国人将中国视为“遥远神秘的东方”。如今,“说走就走”的便利消解了这种疏离感。韩国商人申东旼“喝杯咖啡的时间就能通关”的体验,比任何宣传片更具说服力。这种“可触及的中国”形象,正在改变世界对中国的看法。

不过,入境旅游的火爆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待补的短板。比起巴黎的博物馆通票、东京的多语种导览,国内景区的外语服务、支付便利化仍有提升空间;比起泰国“微笑国度”的旅游营销,我们的国际传播还停留在山水美食的浅层叙事。免签只是第一步,接下来需要更多“微创新”:能否在故宫提供老挝语语音导览?能否让外国游客用本国电子钱包扫码购物?这些细节才是让更多外国游客“爱上中国”的催化剂。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入境旅游的火爆揭示了一个趋势:全球化并未退潮,只是换了航道。未来,入境免签政策或许能成为人才、资本、技术流动的“润滑剂”。今天来旅游的外国游客,明天可能成为投资合作的伙伴;今天的文化体验,未来可能转化为更深层次的国际交流。

五一假期我国入境旅游数据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号:当外国游客不再只为长城、故宫而来,而是愿意深入雨林竹楼、市井小巷时,我们便真正拥有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底气。

可以说,我国免签政策带来的,不仅是入境旅游的持续增长,更是一次展示国家形象、增进国际理解的重要契机。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