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观点>

各地需聚焦“人、物、环境、管理”四大要素,将科技赋能与制度创新相结合,从夯实旅游安全基础体系、做好旅游场所人流预控、强化网红项目安全监管、严格高风险项目安全管理、开展假日市场专项整治行动、防范突发自然灾害风险等方面综合施策,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实现旅游经济与安全保障的双赢

五一假期临近,旅游市场热度持续攀升,各类旅游需求将在假期集中释放,有望带动旅游消费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各旅游热点地区也面临旅游客流高位运行、旅游市场监管压力增大、旅游风险分布广泛等多重挑战。因此,各地应立足五一假期市场需求特点和产业实际,从体系构建、风险防控、秩序维护等方面综合施策,营造安全有序的旅游环境。

一是夯实旅游安全基础体系,筑牢假日旅游安全防线。各地应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法、旅游法、旅游安全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五一假期的客流特点和风险特征,优化旅游安全预案。要及时编制或修订具有可操作性的假日旅游安全应急专项预案,细化拥挤踩踏、特种设备事故、旅游者滞留等涉旅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各地假日旅游管理机构应强化跨部门协同机制,避免“多头管理、责任真空”。要督促文旅场所强化对重大风险隐患的排查、识别和防控工作,开展安全培训与演练,强化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

二是做好旅游场所人流预控,防范聚集拥堵踩踏风险。五一假期客流高度集中,热门景区容易出现瞬时客流高峰,各地需构建“源头管控—峰值预测—实时预警—动态调控”的全链条人流管理体系。鼓励运用历史客流数据、交通订票、酒店预订、景区预订等大数据,分析预测旅游客流,提前预判客流趋势和峰值。推动相关景区优化“门票预约+分时发售”人流预控模式,有效引导游客错峰出行。可启动客流峰值分级预警机制,动态追踪重点区域客流密度,通过单向循环游览、广播疏导、闸机限流、分时段限行等措施分散客流。可实施“空间—时间”双重人流管控机制,合理划分核心游览区与缓冲隔离带,配置移动护栏、语音广播设备,增设临时摆渡专线,安排专人进行实时引导,避免局部区域游人过度聚集。

三是强化网红项目安全监管,落实旅游安全准入责任。近年来,露营、溯溪、森林探险等网红项目成为旅游热点,这类旅游项目往往存在“重流量、轻安全”等问题,须严格落实安全准入责任。

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严格审核和评估具有营利性质的网红旅游项目,对新兴业态的场地选址、设施荷载、消防条件等进行前置性安全认证,严禁“擦边”安全标准。督促项目经营主体建立游客风险告知制度,做好购票环节的风险提示与安全教育。同时,要压实平台企业与运营主体的责任,将新兴旅游经营业态纳入监管范畴,杜绝其“野蛮生长”,建立“风险隐患举报—核查处置—结果反馈”的快速响应通道。对于非营利性的网红野生景点,地方政府要采取措施加强风险监测和人员引导,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四是强化高风险项目安全管理,提高安全保障能力。高空、高速、水上、潜水、探险等高风险旅游项目因其刺激性和挑战性而受到一些旅游者的喜爱,必须强化设备安检、人员资质、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安全保障。

文旅场所应落实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强化日常安全检查与维护要求,严格落实特种设备、特种岗位的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部分关键岗位应按要求进行节前复训和考核。同时,高风险项目应根据需求配备必要的救生员、急救药品及设备,并与周边应急医疗救治组织有效建立黄金救援响应圈。此外,高风险旅游项目要严格落实责任保险机制,为游客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应谨慎选择高风险旅游项目,并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五是开展假日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加强旅游市场秩序管理。节假日期间,“不合理低价游”“强制购物”“景区重复收费”等问题相对集中,各地应通过联合执法、信用监管、社会共治等方式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各地文旅部门应联合公安、工商等部门开展专项治理行动,聚焦“低价引流,强制消费”“虚假宣传,服务缩水”等典型问题,对旅行社、购物场所、在线旅游平台等进行检查,严厉打击“黑社”“黑车”“黑导”等非法经营行为。要畅通12345等投诉渠道,并在旅游场所入口处设置快速维权服务站,实行“现场受理—调查处理—结果反馈”的投诉办结机制,切实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同时,应鼓励游客参与“一键举报”的监督环节。此外,相关部门应督促平台企业做好出境旅游产品的安全设计与安全保障,避免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六是防范突发自然灾害风险,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五一假期,各地需构建“风险预判—隐患治理—应急避险”的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网,妥善应对局部地区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情况。各地要有效整合气象、地质等部门的数据资源,实现对各类自然灾害的全天候监测,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山地景区、涉水景点等自然灾害易发区域应强化隐患排查,做好应急预防和准备,在节前组织员工开展防灾避险演练。同时,相关景区可通过广播、短信推送、电子屏实时播报天气变化,有效引导旅游者合理安排行程。旅游景区要及时响应自然灾害风险预警,必要时关停景区场所。

总之,各地需聚焦“人、物、环境、管理”四大要素,将科技赋能与制度创新相结合,从夯实旅游安全基础体系、做好旅游场所人流预控、强化网红项目安全监管、严格高风险项目安全管理、开展假日市场专项整治行动、防范突发自然灾害风险等方面综合施策,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实现旅游经济与安全保障的双赢。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旅游学院)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