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观点>

2024年被视为“低空经济元年”。2025年,低空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加快完善低空经济监管体系,有序发展低空旅游、航空运动、消费级无人机等低空消费。如今,低空旅游正以其贴近民生、体验直观的优势,逐渐发展为市场渗透力强的消费新业态。

低空旅游的产业现状

根据中国航空学会编著的《2024低空经济场景白皮书》,低空旅游是指在低空空域依托低空飞行器所从事的旅游活动。这一新兴消费业态是“低空经济+旅游”场景融合衍生的,其发展将旅游观光从地面延伸至空中、旅游资源由平面扩展到立体空间。从全产业链视角看,既包括航拍航摄、飞行培训、低空赛事、低空运动、低空旅游、低空会展、低空飞行表演与宣传、低空文化交流等活动,还广泛涉及地面上的低空文化园区、低空消费小镇、低空飞行营地等设施和服务内容的培育建设。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低空旅游发展的政策,探索形成以低空旅游为牵引,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等地面服务为延伸的全产业链价值提升模式。

据统计,截至2024年11月底,我国通航企业达到744家,在册通用航空器3226架,通用机场470个;无人机运营企业近1.9万家,国内注册无人机215.8万架。2024年1—11月份,传统通航飞行123万小时,近3年年均增速约12%;无人机飞行2544.9万小时,同比增长15.3%。

在低空旅游应用场景中,无人机的应用形式丰富多样,可为游客提供专业级的航拍照片或视频作为纪念品,提升旅游体验。在紧急情况下可迅速响应,执行搜救任务或向被困人员投放急救物资。黄山景区利用无人机速运解决了山岳景区配送难题。温州鹿城区运用AIGC无人机打造了“数字烟花”“天降消费券”等多元化低空地标文旅场景,营造出绚丽的光影盛宴。

在传统通用航空领域,文旅消费类场景规模较小、发展较慢。《2024低空经济场景白皮书》显示,2023年,空中游览、跳伞飞行服务、个人娱乐飞行等文旅消费类场景规模较小,整体飞行量占比不足4%,远低于通航产业发达国家私人娱乐飞行量超60%的比例。这一结构性差距表明,我国通航消费市场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但同时也预示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低空旅游的核心困境

目前低空旅游的核心困境,是高成本、低复购率与盈利模式单一。

低空旅游项目的运营成本高昂且构成复杂,主要包括航空器购置成本、人员成本、场地成本、运营周期摊销费用以及油料成本。其中,人员成本占比尤为突出,通常超过总费用的50%。此外,为了确保飞行安全和延长航空器寿命,每年的保养维护成本也占据了10%—20%。多重成本叠加导致低空旅游项目整体运营成本较高,最终体现在较高的市场价格上。

低空旅游项目的核心吸引力在于独特视角和全新体验。许多消费者将低空旅游视为“人生清单”上的“打卡”项目,一次体验便足以满足好奇心。为打破一次性消费的局限,提升长期吸引力,培育航空文化至关重要。可引导消费者深入了解低空飞行的魅力,发掘其除了感官刺激之外的更多价值,如航空科技进步、飞行背后的文化内涵、航空对社会发展的意义等。

体验内容的单一性与同质化也是制约低空旅游复购率的重要因素。飞行时长、主题设定、互动方式等缺乏灵活性和个性化选项,将难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差异化偏好。此外,部分项目在配套服务上存在短板,也会影响用户的整体旅游体验,降低满意度和再次选择的可能性。

作为新兴的旅游业态,低空旅游在中国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潜在消费者对其了解不足,且参与途径尚不明晰。因此,低空旅游市场培育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低空旅游的发展路径

低空旅游要实现从“概念热”到“产业强”的跨越,可聚焦运营视角,探索如下发展路径。

一是瞄准用户需求,激发低空旅游消费潜力。在适合发展低空旅游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航空体育运动基地等地区建设通用机场,促进低空旅游与飞行培训、航空运动、航空小镇有机结合,开发个性化、多样化、大众化的低空旅游产品。在低空观光中注入高科技体验智能技术,并开发相关主题文化创新产品,以丰富低空旅游产品体系,提升低空旅游项目的附加值。根据市场趋势与游客需求,推出空中、陆上、水上系列立体组合产品,做大基础消费市场规模。推进低空旅游与休闲度假、婚礼庆典、野外探险、农林观光、冰雪运动等业务的跨界融合,打造空中交通、休闲娱乐和度假旅游等元素相互融合赋能的低空旅游产业格局。

针对不同客群的消费偏好与需求,可通过分层定制策略精准触达目标市场。对于高端客群,可联合奢侈品牌、私人银行业务等,推出“空中酒会”“星空露营飞行”等定制化产品,以私密性、专属服务与场景稀缺性提升吸引力。面向Z世代年轻群体,可开发“飞行+极限运动”组合产品,融入社交打卡、短视频分享机制,通过沉浸式体验增强传播性。针对亲子家庭,可设计科普类飞行体验项目,结合地理知识讲解、航空器手工活动等互动环节,以趣味化形式满足亲子教育与休闲娱乐的双重需求,实现寓教于乐。

在场景化内容传播中,可依托新媒体与影视媒介,构建多维度曝光体系。一方面,联合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发起“空中看中国”主题挑战赛,通过网络达人第一视角短视频、飞行实况直播等内容,激发用户参与兴趣与二次创作。另一方面,借助旅游类综艺、纪录片的流量效应,将低空游览场景融入节目叙事,以震撼的航拍画面和故事化呈现,强化观众对低空旅游的认知。同时与IP联动,通过荧幕“种草”、引导线下体验、鼓励社交分享,构建营销传播闭环,快速提升品牌声量与市场渗透率。

二是强化技术融合,提升低空旅游运营效率。在低空旅游产业中,除了新型低空载人飞行航空器技术需不断精进以降低成本外,5G-A、北斗导航、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的协同,也可通过智能化管理和资源优化配置降低运营成本。

利用5G-A技术,提升体验与管理水平。5G-A技术以其高速通信和精准感知能力,不仅能够全天候对覆盖区域进行监测,还能构建电子围栏,以实现空域精细化管理。例如,广东清远热气球项目利用5G-A基站实现了大范围连续覆盖,有效降低了飞行安全风险和运营成本。5G-A技术还支持AR、VR沉浸式导览和高清直播,为游客带来全新体验。例如,北京延庆低空经济试验区利用5G-A通感一体智能网络及自研5G全景远控无人机,让游客远程体验空中翱翔。同时,5G-A技术还能保障游客在高空的通信需求,为景区智慧化服务提供有力支持。

借助北斗导航技术,保障安全、优化调度。北斗导航技术的高精度定位和导航服务,能够确保低空飞行器按照预定航线飞行,避免偏离航线导致的安全隐患和额外成本支出。低空旅游运营方可以结合北斗导航系统的实时数据,更准确地掌握飞行器的位置和状态信息,从而进行更合理的调度和决策。如遇恶劣天气或其他突发情况,能够及时调整航线或安排飞行器返航,避免风险和损失。此外,北斗导航技术还能实现低空空域的精细化管理和动态监控,提高空域利用率,提升安全性,降低运营成本。

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优化运营、增强协同。数字孪生技术可通过构建低空旅游场景的虚拟模型,包括飞行器、景区环境、气象条件等,利用虚拟建模与仿真技术,提前评估航线规划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发现潜在问题并优化调整,减少实际运营中的试错成本和风险。数字孪生系统与实际的低空旅游运营数据实时同步,通过对比虚拟模型和实际数据的差异,可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预警。例如,飞行器飞行状态异常或景区气象条件变化,系统可迅速反应,提醒运营人员采取措施,保障飞行安全。此外,基于数字孪生技术,还可以实现低空旅游产业链各环节的资源优化和协同,分析游客流量和行为数据,合理安排飞行器起降时间和航线,优化景区交通和设施布局。

三是健全服务标准,推动低空旅游品质升级。为促进我国低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一个系统化、多维度的标准化体系尤为关键。应基于基础规范,力求特色创新、动态优化,形成由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及评价体系共同构成的完整框架。

2024年,三亚市实施的地方标准《低空旅游服务规范》,为低空旅游服务组织架构、服务人员资质、设施设备配置及全流程服务标准提供了基础性样本。在此基础上,加快制定覆盖空中游览、高空跳伞、娱乐飞行等全业态的行业标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具体来说,包括推动服务流程标准化,明确项目预订、安全告知、装备穿戴、应急处置等环节的操作规程;构建安全保障体系,细化载具适航标准、空域管理规则、气象预警机制等技术规范;制定设施配置基准,规范起降场地、应急救援设备等。

同时,针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差异,鼓励地方协会制定具有当地特色的团体标准,是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例如,海南可出台高空跳伞标准,长三角地区则可制定都市低空游览标准。这种分级分类的标准体系,既能确保基本安全要求,又能保留地域特色和创新空间,从而促进各地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低空旅游。

在服务质量评价方面,应构建包含安全性、服务性和体验性的评价体系。评价维度应涵盖适航认证、事故响应时效、预订便捷度、舒适度指标等多个方面。同时,建立企业自评、协会抽检、第三方认证及政府督查的多级监管体系,以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此外,开发服务质量大数据平台,实现评价结果与经营许可、信用评级之间的动态关联,提升透明度和公信力。为持续改进服务质量,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应制定专项整改指南。

在整个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平衡标准化与差异化,在遵循基础规范以守牢安全底线的同时,注重特色创新以培育竞争优势,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空旅游服务质量标准体系。

(作者单位: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同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