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系列支持政策措施落地落实,旅游业的综合性产业属性得到充分发挥,旅游消费潜力得到有效释放,旅游牵动的消费“马车”劲更大、力更足,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应透过红火的旅游市场、热闹的旅游消费,全面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好基础、好态势、好前景,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坚守发展初心,创新发展路径,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3月17日在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时说,现在旅游是一个很大的产业。旅游产业之“大”,大在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涉及面广、融合度高、影响力大、带动性强。国家信息中心生活服务消费热度指数显示,假期消费市场带动线下消费的增长势头强劲。刚刚结束的清明假期“接力”春节假期,持续“跑出”假日消费新活力,取得国内出游1.26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575.49亿元的亮眼成绩。
今年以来,随着系列支持政策措施落地落实,旅游业的综合性产业属性得到充分发挥,旅游消费潜力得到有效释放,旅游牵动的消费“马车”劲更大、力更足,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业兴,百业旺”,旅游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复苏面临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思大局、观大势,我们应透过红火的旅游市场、热闹的旅游消费,全面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好基础、好态势、好前景,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坚守发展初心,创新发展路径,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能。
坚定发展信心。信心,源于道路、成于实践。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和关于旅游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这是发展旅游业最大的信心所在,也是底气所在。
2024年,“七节两季”旅游市场持续火热,全年国内出游人次和游客出游总花费再创新高,入境游客总人次和总花费,分别比上年增长60.8%和77.8%,旅游经济从快速复苏阶段进入到繁荣发展的新周期。实践证明,作为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中国旅游业发展有着厚实的底子和坚实的里子,在全球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更加突出。正如联合国旅游组织秘书长祖拉布·波洛利卡什维利所言,“无论作为客源市场,还是旅游目的地,中国都正在成为世界旅游业真正的领军者之一”。
坚守发展初心。初心,始于为民、成于坚守。旅游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
服务美好生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是新时代新征程赋予旅游业的首要使命任务,是旅游领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也是“旅游为民”发展初心的时代新表达。
面对提振和繁荣旅游消费的重大任务,彰显和坚守旅游为民初心,关键在于把挖掘旅游消费潜力与旅游惠民有机衔接,紧扣城乡居民需要,坚持因“需”制宜,树立“如我在游”理念,提升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丰富消费场景,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体验,让城乡居民在安心、舒心的旅游消费中,共享旅游发展成果,享受美好生活,凝聚拼搏奋进的精气神。
创新发展路径。路径,根在守正、成在创新。习近平总书记3月19日在云南丽江古城考察时说,文旅产业要走一条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当前,城乡居民的旅游需求早已从“有没有”升级为“好不好”,旅游消费的个性化、品质化、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应对和适应市场需求新变化、产业发展新要求,必须积极转变原有发展方式,打破原有发展路径依赖,推动旅游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轨道、追求高品质的新赛道。
创新发展路径,关键要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就是要遵循旅游业发展规律,以保护为前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全面认识和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性产业属性;创新,就是要运用系统思维,注重统筹推进,在发展重点、方向、支撑、机制等方面改革突破,持续发力,着力解决制约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
具体而言,在发展重点上,既要关注旅游消费的经济指标,也要关注旅游产业的发展指数,立足产业可持续发展,打通消费带动投资、带动产业升级、带动就业增收的链条;在发展方向上,既要关注旅游的经济效益,又要关注旅游综合效益,防止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在发展支撑上,既要关注政策的研究与供给,又要关注政策的落地与反馈,让政策既能在“纸上”发声,更要在“地上”发力,把政策红利更好转化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旅游消费增长的强大动力;在发展主体上,既要关注游客参与感、体验感,也要关注当地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把“引客来游”与满足当地居民的休闲需求相结合,推进景城共建,打造主客共享的旅游目的地;在发展机制上,要突出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让旅游业真正成为“近者悦,远者来”、大家都说好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