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观点>

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而是可以通过非遗创新表达,激发出文旅消费的新动能。在这条融合之路上,非遗既是文化根脉的延续,也是文旅消费生态重构的支点

从贵州肇兴侗寨的吊脚楼、古寨、非遗乐器、侗族大歌、蜡染工艺,到云南丽江古城的纳西族童谣、纳西族热美蹉、丽江粑粑、丽江木雕、纳西族火把节,非遗不再是博物馆橱窗里的静态展品或古籍里的遥远传说,而是化身文旅消费的“流量密码”,成为激活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这一文化与经济的“双向奔赴”,揭示了“非遗+旅游”深度融合的核心逻辑——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而是可以通过非遗创新表达,激发出文旅消费的新动能。在这条融合之路上,非遗既是文化根脉的延续,也是文旅消费生态重构的支点。

undefined

肇兴侗寨 记者 陈晨 摄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扩大文体旅游消费”“强化消费品牌引领”,进一步为非遗与旅游融合提供了政策保障。以贵州侗寨为例,侗乡织、染、绣产业基地正是政策落地的缩影:蜡染工坊从家庭作坊升级为特色产业,非遗技艺转化为市场青睐的文创产品,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大型人文纪录片《晋在眼前》在央视平台全面展现山西历史文化,镜头聚焦近50位非遗传承人,既有云冈石窟雕塑家以泥塑复刻千年造像的匠心坚守,也有广灵剪纸传承人以刀代笔再现悬空寺奇观的技艺创新,充分印证了政策支持下的非遗传承已从单纯保护转向“保护+市场”双轨并行。

文化和旅游部近期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不仅是对个体的肯定,更是对“以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机制的强化。非遗传承人的故事证明,非遗正在从“保护名录”走向“产业链条”,成为激发文旅消费活力的细胞。

2024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万亿元,同比增长约6%。2024年,国内出游人次56.15亿,同比增长14.8%;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5.75万亿元,同比增长17.1%。这些数据揭示了文旅产业生态的结构性变化。非遗的出圈,正是依赖于文旅场景化体验的革新。在贵州侗寨,“仁义礼智信”鼓楼下非遗时装秀与油菜花田交相辉映;在山西古建群落,《晋在眼前》记录的铜器匠人将打铜技艺融入民宿体验,方言说唱传承人在市井街巷演绎城市记忆……这些实践让非遗从“静态展示”变为“可触摸的生活”。非遗正通过美食、演艺、手作等多元场景,构建起“以文留人”的消费生态。

创新非遗保护传承如何破局?关键在于如何让古老技艺与现代审美对话。贵州苗绣传承人将蝴蝶妈妈传说转化为巴黎时装周高定礼服,山西闻喜花馍从餐桌走向美术馆成为“Z世代”追捧的舌尖美学,印证了“民族的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的深刻洞见。“培育国货‘潮品’”,正需要这样的跨界探索。当非遗从“博物馆的玻璃柜”走进“文旅景区、街区”,文旅消费新生态便增添了可持续的活力源泉。

“非遗+旅游”本质上是文化根脉与现代文明的双向赋能,是文化自信与市场规律的深度耦合。在政策保障的顶层设计下,制度创新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坚实支撑;在市场需求驱动的场景革新中,沉浸式体验重构文旅消费逻辑;在传承人与青年群体的创新对话中,跨界融合激活文化基因的时代价值。从贵州侗寨的蜡染工坊到山西古建的匠心守护,从《晋在眼前》展现的应县木塔修缮模型制作到丽江古城纳西族东巴文化沉浸式体验,从宏观政策布局到微观业态升级,文旅深度融合正以“见人见物见生活”为实践路径,构筑起新时代文旅消费的发展模式。

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让其成为可消费、可体验、可传播的文化符号,这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又是新时代推动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