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观点>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及其未来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念。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热兴起,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可度、自信心显著提升,并且将这种自信心以旅游体验、文化探索的形式表现出来,间接带动了各地文旅产业的繁荣发展。人们纷纷前往历史遗址、网红文化景点、博物馆等地打卡参观,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还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民族地区作为人口聚集度较高、民族文化形态保存相对完好的区域,保留着丰富多元的文化遗存、建筑遗址及传说故事,为当地旅游业开发提供了丰富资源。基于此,本文将立足文化自信视域,聚焦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探索出较为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策略,为促进民族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加强旅游文化宣传 增强旅游吸引力

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必须重视旅游文化的宣传推广工作,借助多种形式与手段将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特色的人文风俗活动传播出去,使游客能够充分认识到当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其一,加强网络营销。发动网络大V、素人博主等在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拍摄个性新颖的短视频,借助网络流量,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带动游客来当地旅游观光。例如,2020年11月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的康巴汉子丁真因为一脸纯真质朴的笑容一夜间走红网络,获得超高的网络知名度和粉丝数,并且切实带动了当地的文旅热。其二,组织开展民族文化展示活动。民族地区可以组织开展文化旅游节、特色美食节等活动,并配合网络直播,将当地特色的民族饮食、歌舞表演、传统工艺及民族服饰等进行集中展示,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众多游客共同参与其中,体验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此种方式既能够吸引游客,起到良好的文化宣传作用,也可以有效传播特色文化,带动餐饮、演出等相关产业发展,从而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

挖掘民族文化内涵 打造特色旅游项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关键纽带,有助于提升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激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活力。新时期,随着人们文化自信的日益增强,民族地区应切实抓住文旅融合发展趋势,深入挖掘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将其进行现代化改造,依托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打造出多元丰富的文旅产品,更好地释放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潜能。

其一,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化节目表演。从三亚天涯海角游览区黎族演员们用黎歌和竹竿舞迎接八方来客,到哈尔滨中央大街的鄂伦春族特色展示,再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村超”现场的文化节目表演,无一不是民族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的生动体现。各民族地区应当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故事,从中提炼出具有深度文化内涵的节目元素,融合歌舞艺术,将其改编为美轮美奂的歌舞故事,既能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厚重的民族历史文化,也可以带给游客以良好的视觉体验,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文旅品牌。其二,开发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与悠久的历史积淀。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各地可以依托当地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组织开展传统体育项目体验活动,让游客可以切实体验当地人民的特色日常生活,带给其独特的旅游体验。例如,内蒙古地区可以将蒙古族经典的射箭、骑马活动纳入旅游观光项目中,游客能够穿着民族服饰体验狩猎骑马的草原生活,这既能传播民族地区的传统体育文化,也有助于提振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及增收。

积极运用现代科技 打造全新旅游体验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科技运用到旅游业中,带给游客新奇的旅游体验,有效激发了游客的参与热情,拓展了其文化体验深度。因此,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也应积极顺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趋势,创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AR等技术手段,为游客提供全新的旅游体验,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更加真实可感、可触及,更好地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例如,民俗风情博物馆可以采用大数据、VR技术等,将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历史文化故事等以三维立体形式呈现出来,让游客能够沉浸式体验文化场景,打造实物景观与虚拟景观融合的旅游体验。

同时,景区还可以借助一系列智能设备实时监控旅游全过程,及时发现旅游风险点与不足之处,进而加以针对性完善改进。例如,安装智能传感器和摄像头,实时监测游客流量、环境变化和安全状况,及时调整旅游策略;利用物联网技术为游客提供智能导览、智能停车、智能餐饮等便捷服务。游客只需通过手机App或智能手环,便能轻松获取旅游信息、规划行程、预订服务,大幅提升旅游体验的便捷性和满意度。

总之,新时期,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应立足文化自信视域,推进文旅融合发展,重视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积极借助现代化传播理念与科技手段,打造出一系列具有现代气息与民族风情的文旅活动,切实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建设,带给游客更为优质的旅游观光体验,推动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颜坤英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