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深埋于民族文化基因中的精神原力。当更多地方学会用文化温度替代流量博弈,用心灵共鸣重塑产业逻辑,文旅产业必将在高质量发展中书写“诗和远方”新的篇章
近日,杭州市采荷中学初三学生张潇冉的一篇《乡愁是一张永不褪色的车票》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文中对草原铁轨的文学化追忆——“轨道在岁月里锈成了虚线”,触动了公众对质朴乡愁的集体共鸣。对此,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迅速作出回应,向作者寄送传统奶食礼盒,并承诺“全区景区对作者永久免门票”。这场跨越千里的“文化对话”,不仅登上了社交媒体热搜榜单,也被业界视为我国文旅产业从“流量竞争”向“价值共生”转型的生动注脚。
在文旅市场加速复苏的背景下,“流量焦虑”一度成为行业关键词。从“网红局长”出镜代言到景区花式整活营销,从“特种兵式旅行”跟风策划到城市IP口水大战,不少地方陷入“数据内卷”的竞争怪圈。
此次内蒙古文旅部门以文化礼遇回应中学生乡愁书写的实践,则展现了另一种可能:当文旅产业跳出“风景贩卖”的单一逻辑,转向构建情感联结与价值共生的新生态,或将打开更具生命力的发展空间。
传统文旅市场营销往往陷入“资源擂台赛”的定式:比拼风景的“颜值”、服务的“性价比”、宣传的“声量”。这种模式下,文旅产品容易陷入同质化,而游客则被简化为“流量数据”。反观此次事件,中学生笔下的“锈蚀铁轨”本非传统的旅游资源,却因承载着现代人对质朴乡愁的眷恋,成为连接内蒙古草原与江南学子的情感纽带。
内蒙古文旅部门“奶食礼盒+文化承诺”的组合回应,实质上是将“静态资源”转化为“动态情感”,让文旅产业从“视觉秀场”升维为“情感磁场”。这种形成强烈文化共鸣的路径,正是破解同质化竞争的关键所在。
文旅产业的升级,本质是价值创造逻辑的革新。过去,景区与游客的关系多为“供给—消费”的单向输出,旅游行业习惯于以“甲方思维”设计产品、制定策略。
内蒙古文旅部门的“乡愁回信”,则展现了“双向对话”的新范式:一方面,从文学意象中捕捉公众的情感诉求,让更多人看到了内蒙古的温情,触摸到了乌兰察布的诗意;另一方面,通过文化赠礼建立情感联结,将个体叙事转化为集体共情。
这种“倾听—回应—共建”的互动机制,恰好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要求相呼应,为行业提供了从“风景交易”转向“价值共创”的操作样本。
当前,我国正加速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文旅消费已经从“为需要买单”转变为“为心情买单”,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产品的实用功能,而是追求情感共鸣与文化体验。这就要求文旅产业突破“吃住行游购娱”的传统要素框架,转向构建更具人文厚度的生态体系。
从内蒙古“乡愁回信”产生的效果看,文旅机构要精准识别并回应公众的文化期待——无论是通过非遗礼盒传递地域文化温度,还是以“永久免票”彰显服务诚意,都能将“一次性游览”转化为“长效性认同”。这种基于价值共生的新型产业生态,不仅有助于培育高黏性消费群体,也能够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注入文旅动能。
乡愁是深埋于民族文化基因中的精神原力。当更多地方学会用文化温度替代流量博弈,用心灵共鸣重塑产业逻辑,文旅产业必将在高质量发展中书写“诗和远方”新的篇章。这既是内蒙古“乡愁回信”给予行业的启示,更是文旅产业发展回应时代命题的应有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