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需从健全动态预警机制、严防火灾风险隐患、强化设备安全监管、健全应急救援安全保障、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等方面综合施策,切实保障清明假期文旅市场平稳有序,在安全保障的基础上提升旅游品质
清明假期将至,以古礼祭扫、踏青赏花为主的旅游市场热度持续攀升。同时,我国多地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加之清明假期人们出游、祭扫活动集中,存在人群聚集管理风险。笔者建议,做好清明假期旅游安全工作,各地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防范和应对。
一是发布动态预警,科学引导游客安全出行。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应强化与气象、自然资源、交通运输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动态监测清明假期气候变化、地质灾害风险和景区客流信息。通过当地文旅部门官方网站、政务新媒体、短信推送及旅游场所电子显示屏等渠道,及时向游客精准推送动态预警信息,重点关注高风险景区、高风险天气变化、拥堵路段情况,确保游客能够及时调整出行安排。同时,各地文旅部门还需督促热门景区开展分时段预约调控,根据实时客流数据动态调整预约与入园名额;强化热门景区智能分流导览工作,指导景区科学分流,降低瞬时客流超载风险,避免发生游客拥挤和踩踏事故。
二是加强火源管控,严格防范火灾风险隐患。文旅场所应高度重视火灾风险防范工作,加强旅游场所火源检查与管控,消除火灾隐患。针对森林景区等重点区域,可增加防火巡查频次,对重点区域进行不间断巡视,及时制止游客野炊、燃放鞭炮等违规用火行为;加强对景区商业摊点的监管,严肃查处销售易燃易爆物品的违规经营行为。同时,消防、公安等相关部门应对景区、酒店、民宿、餐饮等文旅场所的消防设施、安全疏散通道等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排查各场所用火、用电、用气的安全规范,对于存在火灾隐患的场所,责令其立即歇业整改,坚决遏制火灾事故发生,全面保障游客游览、住宿及餐饮安全。
三是强化安全监管,全面排查设施设备安全隐患。相关部门应督促文旅场所对游乐设施、观光索道、缆车、玻璃栈道、观光游船等高风险项目设备进行拉网式风险排查,重点关注设备运行状况和安全防护装置的有效性,严格核查项目运营资质与安全操作规范,对于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设施设备,立即责令停运整改,确保设备运行安全可靠。此外,各地应组织联合检查队伍,对辖域内重点文旅企业的旅行社用车、酒店住宿设施、景区基础设施等逐一进行专项检查,严厉打击超载超员、无证“黑车”等非法运营车辆,完善安全警示设施和防护设施,确保标识清晰醒目。对于发现的风险隐患,要建立整改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人与整改期限,确保游客行程各环节安全可控。
四是完善应急联动,健全旅游紧急救援保障体系。加强多部门联动协作,重视部门间的应急协作与管理,同时督促文旅场所做好清明假期旅游安全应急预案。各地应重视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储备专业救援人员、必要救援设备以及充足的应急救援物资,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调配救援力量,高效应对各类旅游突发事件。此外,要落实文旅场所的主体责任,督促文旅场所健全自身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员工应急安全培训,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全面提高员工应对旅游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与自救互救能力,引导文旅场所完善应急通信、监控预警等应急设施,提升应急指挥效率,确保应急信息及时传递和应急行动精准实施。
五是守护旅游市场环境,倡导文明出游。各地文旅部门应开展清明旅游市场净化整治行动,重点查处无资质旅行社、非法导游、强制购物、合同欺诈、“不合理低价游”等违法违规旅游经营行为;督促旅行社规范签订旅游合同,明确服务内容和标准,杜绝合同欺诈和不实宣传;完善“红黑榜”公示制度,对诚信经营的文旅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对违规企业实施联合惩戒,确保旅游市场价格稳定、公平透明;发布不良旅游企业和经营行为的投诉举报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旅游市场监督。
此外,应积极引导公众文明旅游,尊重旅游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可通过适当的渠道和方式发布不文明旅游行为典型案例,曝光不文明旅游行为和实施人,推动形成文明旅游的良好氛围,推动社会力量共同营造文明、安全、有序的旅游市场环境。
总之,各地需从健全动态预警机制、严防火灾风险隐患、强化设备安全监管、健全应急救援安全保障、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等方面综合施策,切实保障清明假期文旅市场平稳有序,在安全保障的基础上提升清明假期的旅游品质。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