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璀璨的长江文化,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记忆与文明传承。在长江文化的宏大画卷中,滨江工业遗产宛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长江两岸,见证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凝聚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经济价值。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联合印发《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围绕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明确提出将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首要任务。长江沿线工业遗产与其他各类文化遗产构成了规模庞大、类型丰富的长江文化资源宝库,展示出长江文化的强大活力和持久魅力。在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的前提下,科学活化、合理利用好长江滨江工业遗产,对建好用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意义重大。
长江滨江工业遗产的内涵
长江滨江工业遗产既包括位于长江滨江区域的老厂房、作坊、码头、仓库、栈桥、索道、机器设备等物质遗产,也包括企业文化、生产工艺、管理制度等。据统计,长江沿线拥有数以千计的滨江工业遗产,涵盖了从传统纺织、造船到现代化工、电子等众多工业领域。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印发的《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提出,加快城市滨水地区港口和传统工业区的转型升级和用地更新,修复城市沿岸厂房、仓库和其他历史遗存,推动以工厂仓库为主的生产岸线转型为以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活岸线、生态岸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十四五”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城乡建设行动方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等也提出一系列重要举措,为长江滨江工业遗产活化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
活化长江滨江工业遗产的价值
一是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动力。滨江工业遗产不仅是长江文化资源传承与创新的载体,更能在产业升级、区域品牌塑造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在工业建筑保护利用方面,上海八号桥创意产业园通过空间重组,成功吸引上百家文化创意企业入驻,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年收益突破百亿元,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在工业文化赋能方面,上海杨浦滨江区、武汉汉正街滨江休闲景观带、重庆弹子石老街等滨江区域从过去的工业基地逐渐转型为融合工业文化、时尚文化和创意文化的特色文化街区,成为展示历史文化和现代风貌的窗口,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旅游业及周边行业发展,提升了区域经济活力。
二是为长江主题文艺创作提供素材和灵感。那些古老的厂房、锈迹斑斑的机器、斑驳的码头,都承载着长江流域的历史记忆、人文精神和工业文明的发展脉络。例如,四川泸州的泸州老窖窖池群及酿酒作坊,见证了泸州老窖历经24代的传统酿造技艺传承,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坚守。武钢“铁人”李凤恩、新中国第一代劳模黄宝妹等在艰苦条件下勇于拼搏、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事迹,是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南京长江大桥、葛洲坝水利枢纽等工业成果,生动展现了长江文化中工业文明的辉煌成就和精神内涵。
三是为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奠定资源基础。经改造创新后的滨江工业遗产与长江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旅游景观。例如,作为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大型跨江客运索道,始建于1986年的重庆长江索道与当地的山水人文相互映衬,承载着重庆人民的记忆与情感,如今已成为网红打卡点。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所依托的大汉口码头,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有的码头风貌和历史痕迹,通过将剧情与码头空间紧密融合,不仅增强了演出的沉浸感,还让观众对武汉的码头文化与工业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旅游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传播。
活化长江滨江工业遗产的对策
当前,国家连续发布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发了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投入长江滨江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热情,但在资金来源、文化资本集聚、区域示范样板打造等层面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应进一步把握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历史机遇,助推长江滨江工业遗产活化,共谱长江文化新篇。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构建长江滨江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保护利用—分层开发—文化传承”的长效机制。地方政府可联合文物、规划、文化和旅游等部门,开展长江滨江工业遗产的全面普查与价值评估,建立遗产名录和档案,明确保护等级和开发策略。通过制定专项规划,将长江滨江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纳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整体布局,确保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保留工业遗产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同时,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参与长江滨江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共治格局。根据长江滨江工业遗产的不同类型和特点,实施分批、分段、分区域开发策略,既减轻整体开发利用的资金压力,又在注重整体风格协调中突出单体遗产的独特魅力。
二是优化文化资本集聚,建立长江滨江工业遗产“内涵深挖—创意激活—产业融合—宣传教育”的产业增值模式。深入挖掘长江滨江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创意设计和科技赋能,将其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设施。推动长江滨江工业遗产与创意设计、文化旅游、数字经济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数字经济创新平台等,形成产业链条完整、附加值高的文旅产业集群。强化长江滨江工业遗产的宣传教育功能,将其纳入学校社会实践、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等体系,让公众在参观体验中了解长江文化和工业历史,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是打造区域示范样板,创建长江滨江工业遗产场景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的文化传承“嘉年华”。在长江沿线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滨江工业遗产进行重点保护和开发利用,打造一批集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教育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示范样板。通过场景再现、互动体验、科技展示等手段,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滨江工业遗产的独特魅力和长江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举办滨江工业遗产文化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论坛等活动,搭建交流平台,推动经验分享和合作创新,营造长江滨江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良好氛围。通过这些努力,让滨江工业遗产成为长江文化新篇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贡献文旅力量。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