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应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基本衡量标准,应避免单纯以旅游人次、人均消费、总收入指标来测度旅游业发展成效的方式,考察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体验感和幸福感,最终通过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来加以评价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要按照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的定位,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领旅游发展方向,以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提高旅游发展质量,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衡量旅游发展成效。
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领旅游发展方向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应明确目标方向,坚持需求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最大动能。应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领旅游发展方向,全面深入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觉增强产品研发、内容生产和业态创新能力,提高供给的精准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更好地满足游客的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需求,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马克思认为,人的最终目标是自由而全面发展,其需要可以分为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层次,这些需要具有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和无限广泛性等特征。人民的需要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除了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之外,还有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旅游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古往今来,旅游都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时期,旅游更应成为美好生活的基本构成要素。
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领旅游发展方向,要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旅游发展顶层设计、政策制定、规划编制的核心目标,合理地确定旅游项目的总体定位、市场预期和运营模式,不搞背离群众意愿的形式主义、政绩工程、面子工程,防止政策“一刀切”、 规划“假大空”、项目盲目追求“高大上”。
要结合旅游业的特点和各地的实际,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如节假日车票门票难买、住宿价格暴涨、景区拥堵严重,少数旅游企业虚假宣传、诱导消费、逃避责任,个别旅游目的地商业化过度、原住民文化流失、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
要加强预见性研究和实践探索,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对旅游业的新要求、新期待,不断提升旅游消费的安全感、体验感和幸福感,如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景区内交通运输服务价格管理、扩大旅游公共服务覆盖面、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保障特殊群体出游权益等。
要探索旅游推进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式,推出更多有利于润泽心灵、坚定信念、激扬斗志的文化旅游产品,培育具有文化吸引力、精神感召力、思想影响力的沉浸式旅游业态,抵制消费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的诱惑,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以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提高旅游发展质量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集思广益,凝聚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不仅是浩瀚的力量之海,也是浩瀚的智慧之海。”人民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是推动改革发展实践的根本力量,也是旅游业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的源泉。应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畅通群众从不同层面参与旅游业发展的渠道,形成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伟力,探索共建共管共创的旅游发展道路。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旅游吸引物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旅游发展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旅游产品的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在旅游业发展的众多理论中,倡导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服务、经营、管理的社区参与理论和社区增权理论备受各界关注。从优秀旅游城市创建中叫响的“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口号沿用至今,并逐渐发展成为“人人都是旅游宣传员、人人都是旅游安全员、人人都是旅游服务员、人人都是旅游管理员”,显示出人民群众在旅游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以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提高旅游发展质量,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注重深入基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企业、社区和游客,全面了解旅游需求侧、供给侧、监管侧的情况,精准把握旅游业的“痛点”“堵点”“槽点”,从生动鲜活的一线实践中汲取智慧,发现有效做法和成功探索,总结提炼可以复制推广的模式,转化成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产业政策。
要广开言路,倾听民意,全面实施旅游领域重大行政管理决策听证制度,深入落实涉旅政策法规公开征求意见建议的规定,继续完善重要旅游规划的公众参与机制,有效发挥领导信箱、留言板、热线的作用,切实提高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质量,不断健全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监督体系。
要用好专业机构,依托社科联统筹各类人才资源,培育特色新型智库,增强专业会议论坛的针对性,提高资政刊物或资政栏目办刊质量,畅通各类机构研究成果呈报渠道。
要优化创业就业和营商环境,完善大中专学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进入旅游行业创业就业的支持体系,激发民营旅游企业的创新活力,培育一批旅游创客、企业家、社区精英和领军人才。
要将人民群众的实践成果和美好生活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推广杭州设立社会资源国际旅游访问点的经验,将诸如“沂蒙精神”“曹县现象”“寿光模式”的新型旅游资源转化为面向不同细分市场的体验式旅游产品。
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衡量旅游发展成效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应增加综合效益,成效可感可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应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基本衡量标准,应避免单纯以旅游人次、人均消费、总收入指标来测度旅游业发展成效的方式,考察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体验感和幸福感,最终通过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来加以评价。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书写者、检验者。人民不仅是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拥有者、享受者。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成果的分配关系,妥善协调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与旅游业相关的利益群体不仅有政府官员、投资商,还有社区居民、从业人员,更有规模庞大的游客。各个群体的利益诉求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例如,游客最关心出行安全、消费便利和游览体验,从业人员更关注工作收入、社会地位和发展前景,社区居民则关注综合收益、公正公平和长远发展。要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必须保障各群体的正当利益诉求能够得到相应满足。
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衡量旅游发展成效,要将游客需求满足程度放在首位,聚焦游客的安全感、体验感和幸福感,推进旅游产品业态、接待服务与评价方式创新,提高旅游产品的知识、文化、科技含量,优化旅游产品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和空间结构,完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和文明旅游行为引导体系,通过评价、监测和奖惩来提升旅游接待服务质量与经营管理水平。
要顺应服务型社会的趋势要求,营造尊重服务行业、尊重服务工作、尊重服务人员的社会氛围,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一线员工的物质收入和社会地位,提升职业自豪感、成就感、获得感,保持旅游业对就业群体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的吸引力,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要进一步健全共享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社区居民建立新型经营主体,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结合当地实际盘活闲置资源,特别是在乡村发展多功能农业,实现乡村多元价值,壮大集体经济,推进共同富裕。
要引导开发商践行社会责任,突破门票经济模式和孤岛效应,统筹协调景区和社区的关系,探索景区带动社区、社区融入景区、景区与社区一体化发展,优化开发商和社区居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形成多元化的利益补偿、利益反哺机制,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要优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灵活运用第三方评价、网络问卷技术、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方法,综合考量游客、从业人员、社区居民的满意度,提高群众满意度在文明旅游示范单位、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等评定评选中的比重,真正将人民群众满意水平作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尺度。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旅游与地理学院,中共平凉市崆峒区委党校理论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