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古代中国’的队伍实在太长了,我时间有限,打算买一本《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带回去,就当我看过展览了。”5月17日,在新书《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首发仪式现场,湖南游客张琳高兴地告诉中国旅游报社记者,“我本来还挺遗憾的,觉得来一趟国博,没看到‘凤冠’‘妇好’这些文物,没想到正好遇上新书首发仪式,一看这书,太适合我这样的游客了。”
活动现场 主办方 供图
据介绍,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信出版集团联袂推出的《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不仅是国家博物馆探索“展览+书籍+文创”结合新模式的成果,也是邀请观众深入感知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脉动的新举措。与此同时,国家博物馆围绕书中重点文物精心研发的一系列新文创,也正式与广大观众见面。
游客正在选购文创 邓敏敏 摄
近年来,随着“文博热”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观众“来国博、看中国,读世界”,而他们向往的第一站就是“古代中国”基本陈列。2024年,国博累计接待观众近700万人次,其中“古代中国”接待的观众量超过680万人次,节假日期间观众排队参观“古代中国”成为“新常态”。为了让更多观众更好地读懂“古代中国”,让更多人不用排队便能把国博最受瞩目的展览“带回家”,《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这本历史文化图书应运而生。
记者翻阅了这本仿若“活起来”的通史展览之书。全书精选“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中的115件珍贵文物,通过细腻的笔触、严谨的考据和生动的叙述,架起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桥梁,帮助读者读懂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和突出特性。全书不仅有近700张超清大图,更有350余件关联文物构成知识谱系,同时创新融入文物三维模型数据、“国宝话文明”视频链接。
已经在国博工作十年,也是此书《远古时期》篇的作者,赵婧舒依然记得自己第一次讲解“古代中国”展览时,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拽着她的袖子,指着鹰形陶鼎问:“为啥不做成小猫呀?”她说:“我在写作过程中,也将这个可爱的问题写了进去。书里面包含了我写给所有好奇宝宝的‘留言簿’,给老观众的‘答疑信’,给还没来过国博的你准备的‘小纸条’。下次来国博前,别忘了先翻翻这本书,它里面不仅藏着好多古人没说完的话,还有许多展厅里看不清的文物细节图。”
“作为深耕一线的讲解员,我们深知观众对文物的好奇往往始于细节。本书的创作以多维度激活文物和历史的可感知性为出发点,既忠实还原‘古代中国’展览的学术深度,又着力消融文物与大众之间的认知隔膜。”《夏商西周时期》篇的作者梅松松说,希望这本书不仅是“古代中国”展览的延伸,更是一座桥梁,让每位读者都能透过文物细节,找到与历史对话的契机,感受中华文明的温度。
据了解,全书由9位拥有丰富讲解工作经验的国博社教专业人员倾力编写,20余位知名学者严格论证审核,以“让文物开口说话”的匠心,将专业的考古数据和文献转化为115篇深入浅出、耐人寻味的故事。“确实写得太好了,让我们看过展览的人更了解那些展品,而且语言很生动、不枯燥,像看故事一样。”在现场快速读了前面几页的北京游客毕然打算买几本送朋友,他笑着说,“估计没看过展览的人看过这书后更想看展览了。”
颇受欢迎的嵌珍珠宝石金项链冰箱贴 邓敏敏 摄
配合新书的出版,国博衍艺以8件珍贵文物为原型,同步推出的一系列精美的文创产品,也受到了市民游客的青睐。其中,复刻李静训墓出土嵌珍珠宝石金项链的冰箱贴,尤其受欢迎。这款以仿真宝石精心镶嵌的冰箱贴还可以挂在脖子上,记者看到不少年轻女孩买完后就直接戴在脖子上,“回头率”非常高,引得不少游客前往购买。一手拎着“博古架文物冰箱贴摆件套装”,一手提着《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的国博“发烧友”江琪说:“我每次从国博回去,家里人都会问我是不是去国博进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