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意义不应局限在课堂之内,也应延伸至校外教育活动的广泛领域。研学旅游通过将课堂知识与现实世界相结合,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同时为他们的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对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从实践价值与实践路径两个维度,系统探讨研学赋能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研学对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赋能
在当下的教育体系中,研学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受到广泛关注。研学旅游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是一场融合了知识学习、实践探索、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塑造的综合性教育活动。
研学旅游是推动课程改革创新的实践路径。研学旅游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推动了校外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主题化、跨学科的课程设计,研学旅游可将自然、历史、科技等资源转化为教育素材。例如“跟着课本去旅行”课程,将语文、历史、地理学科知识融入实地考察,实现了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这种课程模式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创新了教育方法,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实践范例。
研学旅游是德育实践深化的有效方式。研学旅游通过情境化、沉浸式学习方式,可促进学生道德认知与行为的统一。如在徽州文化研学中,学生可通过参与非遗技艺传承学习,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工匠精神;在生态保护实践中,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可形成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这种模式下,德育从抽象说教转向了具体实践,有效提升了德育实效性。
研学赋能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路径
中小学生研学旅游是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校外教育活动。为了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学校要统筹好课程的时间安排,同时在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内容安排上立意高远、目的明确,从而确保有效赋能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构建“三阶四维”课程体系。学段衔接的梯度设计要按照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特点,制定特异化的研学目标。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体验为主,初中阶段侧重县情市情探究,高中阶段聚焦省情国情研究。如“黄河地域文化研学”课程融合了地理(流域特征)、历史(文明起源)、语文(诗词文化)等学科知识,通过项目式学习,采用“预学—实践—思考”三阶流程,旅行前通过微课明确学习目标、行中依托研学手册开展探究活动、行后通过成果展示深化学习效果,可提升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三位一体”实施模式。通过建立区域研学联盟,共享课程资源与实践基地。例如,北京市海淀区数十所学校联合开发“三山五园”研学课程,形成了区域特色教育品牌,通过与旅行社、科研机构合作,提升了课程专业性;上海教育旅行社与上海城建职业学院联合开发“从青龙镇出发”课程,融合了历史、地理、科技多学科知识,通过家长委员会参与课程设计,利用社交媒体实时反馈学习动态,形成了教育合力。
三、完善“多元动态”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可通过研学日志、小组汇报、实践作品等形式,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例如,杭州某小学设计“生态保护积分卡”,从知识掌握、实践参与、创新思维等维度进行量化评价。发展性评价可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追踪其核心素养发展轨迹。如广州市某中学通过“研学能力雷达图”,动态评估学生的探究能力、协作能力等。多方参与评价,可引入教师、家长、基地导师、同伴等多元评价主体,采用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
四、健全“三维立体”保障机制。从政策保障上建立研学旅游专项经费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分担机制。在师资保障上实施“研学导师认证计划”,培养专业化教师队伍。如浙江省开展“研学导师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培训、考核,提升教师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在技术保障上开发研学管理平台,实现课程资源、安全监控、评价反馈的数字化管理。同时整合研学基地信息,提供课程预约、过程跟踪、成果展示等功能。
研学旅游作为教育创新的重要实践,通过校外课程体系构建、实施教学创新、评价体系完善与保障机制健全,为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尽管研学发展还有不足,但通过深化研学与学科课程的融合,研学旅游有望成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
(王位 咸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