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动态>

挖掘在地文化基因的微短剧《龙行龘龘》,将常州的城市地标与非遗技艺融入剧情,通过文化传承的创新表达,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微短剧《傲娇村长来自斯坦福》,带动了一波“村游”热;用AI技术演绎中国古典文学《西游记》的微短剧《美猴王》,成为连云港文旅新名片……近两年,微短剧这一新兴文艺形态在江苏各地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展现出“百业+文旅”的无限潜能。

截至目前,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六批次、241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剧目中,江苏已有21部入选。这些微短剧多以轻体量、快节奏、强代入的剧情设计,创新的题材和精良的制作,与江苏各地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非遗技艺、人文精神等巧妙结合,成为推广江苏文旅的新窗口,营造出“为一部剧,赴一座城”的旅游新风尚。

一帧一画讲好江苏故事

文化广场、青果巷、中华恐龙园等文旅地标在画面中闪现,随后镜头掠过天宁寺飞檐翘角的轮廓,又切换至古运河畔,摇曳的画舫与青瓦白墙相映成趣;转瞬之间,银丝面在沸水中翻涌,大麻糕金黄酥脆,天目湖鱼头汤热气升腾,尽显常州风味……作为常州首部文旅微短剧,《龙行龘龘》第一集开篇紧凑而精彩的30秒,勾勒出常州的古今风貌,让观众对这座城市充满向往。随着剧情的推进,留青竹刻、乱针绣、糯米酒酿造、孟河医派等非遗技艺一一入镜,成为推动故事发展、塑造角色性格的重要元素。

在微短剧与文旅深度融合之下,自然美景与历史人文逐渐褪去以往剧集中“背景板”的配角身份。《龙行龘龘》文化顾问张子祥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无须故作高深,只需找到合适的叙事载体,就能让古老的文明在年轻一代心中重焕生机。以《龙行龘龘》里的非遗乱针绣为例,主角为探寻真相走进乱针绣工坊,目睹常州乱针绣第三代传人孙燕云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在绣布上勾勒出栩栩如生的龙纹图案,乱针绣“以光取胜、以乱显韵”的艺术特色,与剧中“龙气变幻莫测”的设定巧妙呼应。

同样的创作思路在其他微短剧中也屡见不鲜。《傲娇村长来自斯坦福》以斯坦福材料工程专业的高才生回村投入乡村振兴事业为线索,通过在南京浦口响堂村的网红景点栀咖啡、大马营、村宴等取景,将真实的乡村风貌与特色元素融入其中,精准表现了响堂村“以艺术重构乡村”的实践。

置身栀咖啡,点一杯栀子花香特调;漫步大马营原生态露营地,与山林为伴,等一场稻田落日;走进艺术家的工作室,看老手艺在新乡村焕发生机……《傲娇村长来自斯坦福》中极具辨识度的原生场景,是响堂村真实存在的网红地标,每个周末都吸引着数千游客实地打卡。

南京响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晓乐介绍,相比传统的文旅宣传片,《傲娇村长来自斯坦福》以“学霸回村当村长”的故事,让观众跟着女主一起走遍响堂村,在剧情里看到了响堂村的经济作物栀子花,看到了新村民、新业态入驻后的美丽村景,不仅吸引了更多人来此“村游”,也带动了一部分人返乡创业。

今年3月,江苏省广播电视局对“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创作方向提出8项建议,提出引导创作团队从地域文化、文物故事、国家文化公园、公共文化空间、景点景区、乡村旅游资源、产业园区、新型业态产品等多点出发,激活文旅新“视”界,讲好江苏故事。

剧游联动擦亮城市IP

当微短剧成为文旅推广的传播载体,江苏各地文旅部门积极探索“剧游联动”,通过联动宣发、文化沙龙、主题线路、主题门店等形式,将微短剧的亮点转化为现实消费场景。

去年11月,张家港市首部文旅微短剧《我在张家港遇到河神》首映,通过主人公的冒险之旅,展现了双山岛、永联村、沙洲优黄文化园等张家港的自然美景,播出后,广受好评。张家港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张家港市文商旅集团也顺势推出张家港乡村周末游品牌“52周计划”,发布了“宝藏饭馆”“沙洲小滋味”等5个系列产品,每周持续上新,且产品均为补贴福利价。

AI微短剧《美猴王》凭借AI渲染的奇思妙想,展现出花果山的巍峨秀丽、连岛的碧海云天、连云老街的古韵幽情,打造出了兼具真实感与奇幻感的“东胜神洲花果山”仙境。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传媒处处长于茜介绍,该剧播出阶段,连云港积极联合新媒体矩阵共同宣推,并在微博发起“孙悟空已经卷到了AI赛道”“连云港是西游记的发源地”等话题,加强与网友的互动,话题讨论超过7000万。此外,《美猴王》还“踏浪出海”,在法国、俄罗斯、韩国等多家海外媒体平台展播,向海外观众讲述“孙悟空老家”连云港的西游文化故事。

同时,连云港文旅部门推出“跟着美猴王游连云港”旅游线路产品,花果山、连岛景区等也推出同款旅游线路产品。“剧集热播正值春节假期前夕,为了把‘影视流量’变为‘文旅增量’,我们还发放‘春节游’两百万元消费券,涵盖景区门票、酒店住宿、度假线路等产品,进一步提升‘悟空老家’对游客的吸引力。”于茜说。

不满足于一部微短剧带来的短暂火爆,苏州昆山有着更多的实践。去年9月,首届江南影视(微短剧)产业招商大会在周庄镇成功举办,一批AI设计师孵化平台、微短剧服务项目、影视投资项目集中签约落户。今年1月,昆山数字文化影视产业园成功挂牌苏州影视(微短剧)产业园昆山基地,成为苏州市发展微短剧产业的重要集聚地之一。

昆山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黄河介绍,接下来,昆山将继续放大影视(微短剧)赋能文旅产业效应,计划开放数字梦工场外景基地,依托“宋城”文化,打造全民打卡网红景区,开发“汴河”游船、听书品茶、探秘电影制作环节、电影周边商店、主题餐厅等配套服务,让游客一站式沉浸体验宋文化影城。“看一部剧,赴一座城”,昆山希望通过微短剧展示昆山江南水乡的人文底蕴、亮丽风景和现代化建设的繁荣景象,策划系列文旅延伸活动,营造出跟着微短剧来昆山“看美景、品美食、赏昆曲”打卡新风尚。

创新表达布局全产业链

微短剧何以健康发展并持续撬动文旅经济?高品质的剧集是关键。

去年,取景于盐城东台西溪景区、黄海森林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微短剧《我是猎手》引发广泛关注。该剧编剧、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王方介绍,《我是猎手》故事情节均取材于近年来的公安反诈真实案例。“从题材上看,这部剧抛弃了古偶、玄幻、重生等常见的微短剧题材,但踩中了当下反诈的热点;从形式上看,虽是微短剧,但又不同于单集时长5分钟以内的竖屏微短剧,《我是猎手》每集14分钟且为横屏,这就要求剧情紧凑、抓人,同时还要有更高品质的制作。以演员为例,我们要求必须是演过电影、电视剧的,可以不是主角,但必须是专业的。”

王方坦言,互联网的内容经常是不断模仿、复制,抖音上一个舞蹈、一首音乐火了,就会有各种跟风。微短剧也是如此,一种题材火了,就会有无数的出品方一拥而上。解决方法就是不断创新,依托城市、景区独一无二的文化及场景,打造定制化的内容,这样才能差异化发展,持续下去。

文旅微短剧《面若桃花》以江南文化为内核,以“苏州面”为创作载体,与苏州地方文化、旅游资源紧密结合,并成功打造了“面若桃花”IP,在江苏多个文旅场所打造了同名线下餐饮体验空间。去年,该剧第二季再度播出。

“面若桃花”IP发起人温玺告诉记者,早期文旅微短剧可能偏宣传,如今文旅微短剧更注重情节和讲故事,让故事与美景产生关联成为关键。对于一些想要树立文旅品牌却无从下手的目的地来说,微短剧恰好可以成为抓手,通过定制化的微短剧,帮助目的地完成系统化的文化资源梳理,让受众更容易接受和感知。

与此同时,高质量内容的产出也依赖于行业的合作与环境的支持。去年12月,南京网络微短剧综合服务中心在响堂村成立,为行业提供剧本创作、拍摄场地、审核服务、宣发推广、资金资源的支持和服务;连云港发布《关于加强对西游文化项目支持的通知》,设立西游文化专项赛道,聚焦“西游书场”与“西游微短剧”两大方向,通过扶持计划激活传统文化创新表达……江苏各地正持续布局微短剧全产业链生态,构建产业服务体系。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