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利用好非遗,不仅有助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更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本、课堂和校园,不仅能提升学生对非遗的认同感和参与感,更是对青年学子进行历史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高度重视非遗宣传教育工作。2024年2月4日,学院申报的短视频作品《泉水扎染进山旅,文化“两创”正青春》成功入选教育部公布的2023年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非遗学园”技艺比拼遴选名单。这次作品的成功入围,正是学院非遗教育进校园活动丰硕成果的缩影。
知行合一 推动非遗深入人心
学院坚持以德化人、以文育人、以理服人、以技强人的培育理念,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传统文化与旅游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学院党委组织全体党政干部和教学骨干深入学习非遗专业知识及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升对非遗代表性项目重要性的认识。自2023年起,学院启动了“讲好中国故事·文旅融合山旅行”系列活动,将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引入校园课堂,并成立了教学研究团队和专业推广团队。全院形成了教师积极参与非遗教学、学生主动学习非遗知识、每月举办非遗活动、处处可见非遗展览的浓厚氛围,不仅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也优化了教育教学结构。
借势借力 充分利用地域资源
山东作为历史文化大省,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学院因地制宜,坚持优中选优的方针,将五音戏、葫芦雕刻、东明粮画、蹴鞠、山东快书、皮影戏(泰山皮影戏)、泉水扎染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广泛美誉度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引入教育教学活动。其中,学院与淄博市临淄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打造了古代蹴鞠沉浸式体验活动,并开展了以蹴鞠为主题的专业运动会和舞蹈表演,让这项传统运动在现代大学校园焕发新活力。此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山东快书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阴军在学院成立了工作室,并组织学生成立了“山东快书”演出团队,定期开展训练与演出。
在课程设置上,学院也融入了非遗元素,组建了以鲁菜研究大师赵建民为首席专家的鲁菜非遗研究团队,出版了《山东饮食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并应用于教学。同时,文博艺术系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率先开设了《非遗传承与保护概论》课程,成立了非遗社团,并开设非遗选修课程。此外,学院通识教育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共课程中加入了非遗内容,全面开展非遗深度教学,提升教育质量。
创新形式 拓宽非遗教育途径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非遗,学院在非遗宣传推广上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形式创新”的策略。
“请进来”方面,学院坚持“三全育人”理念,着力拓展文化育人新途径。利用每周四下午的全校例会时间,邀请国家级和省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到校授课,现场讲解非遗代表性项目相关知识并进行技艺展示。学院先后聘请了十余位代表性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在校开课授徒。这些活动受到了广大师生好评,不仅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文化、传统技艺,增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推动了非遗传承保护进校园、活化利用进课堂。
“走出去”方面,学院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非遗工坊、非遗传承基地拜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学习非遗技艺;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向居民宣讲非遗知识与保护;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设计比赛,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旅游产品设计中的非遗元素,开发文创产品。利用旅游商品博览会以及中国旅游日等活动契机,对学生设计的非遗产品进行展销。这种互动方式让非遗代表性项目更能吸引年轻一代,也更好地宣传了学院校园文化品牌。
在非遗进校园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是非遗的传承者,也是幸福生活的创造者。他们在非遗教育的熏陶下,不断提升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在传承非遗的道路上,体验到学习的喜悦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在文化与旅游日益融合、体验旅游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非遗保护项目走进学院,实现与一线教学实践活动广泛、纵深结合,未来,学院还将融入人工智能技术,为非遗展示和教育提供更多可能性。
(作者单位:山东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