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3月28日发布《新时代西藏人权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白皮书除前言、结束语外,分为八个部分,分别是西藏人权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全过程人民民主广泛真实管用、经济社会权利保障水平全面提升、文化权利保障持续加强、宗教信仰自由有力维护、环境权利保障充分有效、特定群体权利平等保障、人权法治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白皮书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重要内容,融入西藏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坚持以发展促人权,大力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加强人权法治保障,协调增进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各族人民共同富裕,推动西藏人权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
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方面,白皮书指出,西藏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2012年至2024年,中央和西藏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73亿元,用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开展传习活动及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等。西藏现有各级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2760项,代表性传承人1668名。《格萨(斯)尔》、藏戏和藏医药浴法已列入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认定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家、自治区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2家,命名8个非遗特色县乡村、19个非遗旅游景区(点)、159个非遗传习基地和153支民间藏戏队,完成66名高龄国家级、8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设非遗工坊224家,各类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传承、保护和发展。
在妥善保护文物古迹方面,白皮书指出,截至2024年12月,西藏调查登记各类文物点4468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7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3个点(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革命旧址155处,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43家,革命文物名录155处。完成277处石窟寺等资源调查,15通碑刻石刻入选国家文物局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2016年至2024年,累计投入资金28.42亿元,实施377个文物保护维修项目。积极推进“考古中国”“高原大考古”重大项目,2016年至2024年,实施考古发掘项目102项,其中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70项,抢救性发掘项目32项。举办21个文物展,推出10个博物馆“云展览”。
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方面,白皮书指出,2012年以来,中央累计投资48.9亿元用于西藏公共文化建设。截至2024年,西藏有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共43个,图书馆82个、群艺馆(文化活动中心)8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97个、文化广场1600余个,为74个县(区、市)配备舞台车、图书车,基本形成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4个,命名自治区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89个。2023年12月,西藏大剧院顺利竣工启用。
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方面,白皮书指出,基层文化服务队伍持续壮大,西藏现有76个县(区、市)艺术团、153个民间藏戏队、395个乡镇文艺演出队和5492个建制村(居)文艺演出队,专兼职文艺演出人员超过10万人,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提供“零距离”演出。农村电影放映全面实现数字化,478套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每年放映6.3万余场电影。2024年,推出舞剧《雪山彩虹》、情景歌舞诗《藏东儿女情》等千余部高质量文艺精品。创新推出“格桑花演出季”,开展话剧、歌舞晚会、藏戏、音乐会等各类文艺演出88场次,线上线下惠及各族群众超百万人次。基层文化设施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建成6312个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9.54%、99.67%。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各族人民均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方面,白皮书指出,实施智慧图书馆和公共文化云建设,推动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试点。建成唐蕃古道、茶马古道(昌都段)文物数字化展厅。利用新技术新媒体传播手段,面向西藏各族人民常态化提供文艺演出网络直播、在线学习、活动培训等文化服务。西藏各级公共文化机构年均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0万余场次,受益群众近1500万人次。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向基层延伸,逐步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建设稳步推进方面,白皮书指出,在西藏全区实施无障碍旅游战略,为观光游客提供优质服务。2016年8月,西藏自治区图书馆首个视障阅读室正式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