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动态>

浙江:培育“研学+” 树立新标杆

宁波推进研学旅游+滨海乡村游融合发展

宁波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资源丰富、风光秀美,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宁波市通过实施“顶层设计、资源整合、服务优化、模式创新”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构建了研学旅游与滨海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成为现代化滨海研学旅游新标杆。

宁波市构建了滨海研学旅游目的地,以江北农耕文化、象山海上牧场、奉化滨海田园、北仑滨海工业旅游为依托,完善滨海研学旅游产品的供给、营销、接待和服务系统。同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宁波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申报认定和管理细则(试行)》等。截至目前,宁波市已拥有研学基地267家。

宁波市深入挖掘各区县市滨海旅游资源,充分整合地域文化,形成主题化研学基地、品牌化研学项目、特色化研学线路。突出彰显“滨海田园、海洋牧歌”主题特色,打造了一批滨海研学旅游小镇、营地和基地集聚区。依托象山、北仑等地的滨海渔牧资源,重点打造海上牧场牧渔体验和渔文化博物展览等体验活动,推动滨海研学旅游融合发展。

为打造滨海研学旅游新品牌,宁波市持续推动滨海研学基地和营地设施的改造提升,推动滨海旅游与研学设施的共建共享,打造“研学+景区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和“研学+红色旅游”的消费新场景。同时,提炼宁波滨海研学与乡村旅游品牌新IP,研发“海洋探秘”等剧本研学课程,推出一系列博物馆研学十佳案例和十佳线路推介活动,增强了宁波市滨海研学的品牌知名度、认可度和美誉度。

宁波市注重探索滨海研学旅游新模式,创新应用“研学+科技”模式,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研学体验项目。

另外,依托各区县市教育局定向社会实践活动,宁波市与各地青少年宫等机构合作,开展研学旅游定制活动,不断拓展研学旅游获客渠道。着眼长三角市场,与教育集团建立合作关系,采取官方指定+自主营销双驱动模式,形成片区口碑效应。通过校地合作模式,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为研学旅游行业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加强与国外研学机构的深度合作,引进先进的研学理念和技术手段,推动研学旅游的国际化发展。通过“政府引导、学校参与、企业支持、地方协同”的四方联动机制,深挖市场潜力,推动区域经济与教育融合发展。带动周边乡镇农产品销售和村民就业,积极开展“政—校—企—地”的场景融合、资源共享和技术互补等相互赋能活动,打造以游客需求为导向的全新研学产品和服务体验,构建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杭州富阳完善“五育五趣”研学旅游体系

近年来,杭州市富阳区紧抓研学旅游产业发展机遇,进一步挖掘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提升研学旅游产品质量,完善“五育五趣”研学旅游体系,打响“研学旅游趣富阳”品牌,致力于打造“中国营地之乡”研学旅游标杆。

在创新做法方面,一是高标准打造特色营地。富阳区按照“可进可出”机制,有序开展全区研学旅游基(营)地的申报、认定和退出工作,以规范化、标准化提升研学旅游基(营)地的品质。二是高品质定制研学产品。依托杭州野生动物世界等特色资源,富阳区打造了以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为发展图景的“五育五趣”研学体系。三是高热度推广研学品牌。富阳区出台了相关政策,举办中国营地大会等产业活动,并利用抖音、地铁等线上线下平台构建传播矩阵。四是高层次引育研学人才。富阳区通过机构引进、校企合作和青年就业扶持等措施,吸引和培育研学旅游人才。与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研学旅游指导师培训,举办研学专项赛事,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同时,推动校企签订定向培养协议,通过研学专业和课程设置持续培养产业人才。五是高效能助推共同富裕。富阳区坚持党建引领,在区级及以上研学基(营)地中组建党建联盟,形成红色引领工作合力。持续推进红色研学资源价值转化,与浙江理工大学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一体化传承联盟签订战略合作项目。此外,富阳区还搭建了“营地+”模式,通过村集体承接基(营)地配套服务,带动村集体增收。

近年来,依托丰富的研学资源及创新举措的实施推动,富阳研学旅游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包括成功创建一批标杆基(营)地、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打造一批特色产品、搭建一批交流平台以及探索一批共富模式等。2024年,富阳区拥有研学基(营)地60余家,接待人次超85万,实现营收超1.3亿元。

湖北:立足文旅资源推动研学创新发展

荆州市提升 研学旅游品质

荆州市古称江陵,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腹地,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文化的荟萃地。近年来,荆州市依托文旅资源优势,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同时,围绕丰富研学旅游产品供给、打造湖北省研学旅游特色品牌,开展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在具体做法上,一是协同推进加强顶层设计。荆州市积极开展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工作,由文旅部门、教育部门联合印发相关方案,构建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体系;主办“宜荆荆恩”研学工作推进暨研学推介现场会,依托丰富资源打造并推出“古城逐梦”和“工业启航”两条研学精品线路,积极推动“宜荆荆恩”研学资源共享和区域合作,将研学资源串点成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功能互促、市场互享”。

二是以考古遗址资源开发特色课程。楚王车马阵景区是湖北省中小学生研学基地,依据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和历史背景,景区开发了《楚国的历史》《车马阵探秘》《陶器修复师》《考古调查员》等研学课程,将系统性、知识性、地域性和趣味性融合。

三是以文博资源打造趣味讲堂。荆州博物馆馆藏资源丰富,拥有文物19.6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600多件(套)。荆州市加强馆校合作,组织荆州博物馆与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联合开展系列大学生研学活动。荆州市还面向全市小学和幼儿园策划“荆楚文化共弘扬 荆博文物我来讲”志愿者讲解员选拔活动。自主研发“荆楚瑰宝趣味讲堂”课程,包括荆楚地区的玉文化、青铜文化等内容,通过让学员们亲手制作器物、扮演故事等多种形式互动,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同时,通过开展“我心中的国宝”随手拍、“我心中的宝藏”主题绘画、“模拟文物修复”等活动,提高了社会公众爱护珍贵文物、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是以景区特色推出精品线路。2019年,荆州方特东方神画主题乐园开园。该乐园深入挖掘荆楚文化精髓,精心打造了《楚乐》《屈原》《火烧赤壁》三大特色作品,并结合产品特色研发了36门研学旅游课程,创新设计了4大研学课程线路,充分满足不同年龄学生的需求。乐园开园至今,共接待研学旅游团超10万人次。

下一步,荆州市还将紧密围绕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加强与学校、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坚持研学旅游和文化、科技的融合创新,培育打造多元化、个性化、创新化、品质化的研学产品体系,推动研学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宜昌五峰叫响“一座县城就是一所实践学校”

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位于武陵山脉北端,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资源,是湖北省著名的“天然氧吧”和重要的“生态屏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个人口不足20万的县城,吸引了超过10万人次的学子前来,追寻与众不同的“长江生态”研学体验,推动了生态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五峰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促进乡村振兴的良性发展路径,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共建、乡村参与,专业运营、产业共赢”的五峰模式。通过整合全县的特色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形成了“一座县城就是一所实践学校”的研学旅游发展思路。

五峰县成立了研学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担任组长,各乡镇负责人、各相关职能局领导为成员,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研讨解决热点和难点问题,为研学工作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县委、县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将研学作为全县旅游三大定位之一。县领导带队到武汉、荆州、襄阳、宜昌等地召开推介会,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到五峰县指导。另外,五峰县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文旅等相关部门协同、基地(营地)公司组织实施推动的全新格局。按照“部门清单、月度考核、季度督办、年度考核”的程序,对涉及研学的相关部门进行督办考核,确保全县研学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协调等工作进展顺利。

为发挥研学旅游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创新示范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以渔洋关新城为核心,依托武陵山(湖北)野生动植物标本馆、五峰耕读教育研学实践基地(营地)等7个资源点,五峰县创建的“五峰耕读劳动教育大学堂”现已成功投入运营,日接待能力达2500人次,在宜昌市树立了研学标杆。围绕学堂和营地两大核心品牌,五峰县还探索推进了以长江为纽带、连接知识与自然、融合教育与实践的“长江生态文明研学共同体”,推动长江生态文明研学项目跨越发展。

立足研学旅游发展基础,五峰县积极推动教文旅创新融合。一方面创新形成“乡村学堂+乡村营地+乡村康养+乡村民宿”集成发展的五峰模式,积极打造和建设四大营地群:除了五峰耕读教育研学实践基地(营地)外,还在长乐坪镇建成天问书院研学营地,主推茶园和中草药研学活动。同时,规划在五峰镇原实验中学和湾潭镇分别建设两个可容纳约1200人的研学营地,服务于冰雪研学旅游、高山体育运动等研学旅游产品;另一方面推动乡村耕读教育加快融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嵌入全县全域旅游大格局融合发展,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五峰经验。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