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动态>

福徵路上车流涌动,城门楼上游客摩肩接踵,商品街上熙熙攘攘,来来往往的游客挤满了街面,沿街的商贩笑脸迎接游客……春节期间,内蒙古包头市老包头走西口历史文化街区(以下简称“老包头街区”)人头攒动。

老包头街区是晚清民国时期中国西北地区的商业重镇,地处东河区,西临福徵寺,东与转龙藏、龙泉寺隔河相望,是老包头传统民居建筑群的典型代表,也是包头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形成于“走西口”时期,兴盛于晚清民国时期,见证了包头市的发展变迁。

2024年,包头市委、市政府决定将老包头街区作为全市打造文化高地的重要载体进行改造建设,通过建筑保护、文化活化与科技赋能实现历史与现代的交织,通过包头“城市根脉”的具象呈现展示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

据介绍,为完整还原老包头街区面貌,老包头街区项目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以“有解思维”突出“真文物、老时光、新消费”理念,深挖老包头“西口情”文化内涵,在建筑风格和业态上精心雕琢,在设施配套上科学设计。从街区规划、修缮改造到正式运营,项目总共用时78天,便成功完成一期工程,还原了1号院、14号院、16号院、15号院和主街区。

老包头街区运营总经理杨玉龙说,如今,一期工程才完工的老包头街区,已经成为游客探寻包头城市发展“轨迹”、发现包头历史故事的重要场所。开街当日至2月4日,老包头街区累计接待游客达30万余人次。

游客逛庙会 包头市东河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杨玉龙说:“老包头街区由召梁头道巷、二道巷、三道巷及两端东西街道组成,特别是约200米长的二道巷几乎完整保存了曾经的历史风貌。漫步于老包头街区,王家大院、巴家大院、刘家大院等19处院落留存至今,晋风系建筑错落分布,院落宽敞、厚实兼具本土特征,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随处可见,晋商创业精神、红色奋斗故事让老包头街区氤氲着‘西口文化’的时代印记。”

“一进入14号院,我就开始四下寻找自己当年住过的房间。这间是爷爷住过的,那间是二叔住的,西厢房是四叔和五叔住的……经理好,我们可以在这里拍张全家福照片吗?这里有我们家五代人的感情,也有我们满满的回忆。”60多岁的李大姐已经搬离40多年了,没想到房子还在,并保持得这么好。她说:“以后,我们一家人会经常回来看看,拍个照片。”

作为包头市的文旅新地标,春节期间,老包头街区以“相约原点,寻根包头”为主题,推出了3大类16项39场系列文化活动。从大年初一到元宵节,从戏曲民歌展演到现场制作手工艺品,从猜灯谜、写春联到百人大型演出,精彩纷呈的民俗表演联袂上演。

游客逛庙会 包头市东河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老包头街区里,挂满了非遗灯笼。街道两旁,各式年货摊位琳琅满目,从手工艺品到地道小吃,每一样都散发着浓浓的老包头味道。人流中,身着汉服的年轻游客热情参与打卡活动,商贩们的吆喝声、顾客的欢笑声交织。春节期间专程而来的王先生,站在街区原点广场的地标前,回忆起了自己祖父辈走西口的故事。他说:“看到今天的古街,仿佛见到了童年时的生活场景”。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