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八,彩云之南,滇中腹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雨露乡力戈村的祠堂内热闹非凡。一场拥有700多年历史的雨露灯会,吸引了超过4.2万人次村民和游客纷至沓来。
“锵锵锵……”在节奏感十足的锣鼓声中,表演正式开始。唱古装戏的演员们,亮开嗓子,那宛转悠扬的唱腔,如同穿越时空的丝线,将人们拉回古老的年代。耍偃月刀的演员,手持大刀,刀光闪烁,一招一式尽显豪迈之气,引得游客连连叫好。舞狮表演精彩绝伦,“狮子”在演员的操控下,时而腾跃,时而翻滚,寓意着吉祥如意,现场气氛一次次被推向高潮。
祠堂表演结束后,灯班从各家祖祠接灯而出,最终齐聚广场,一场非遗盛宴拉开帷幕。灯班展示着各自的“拿手绝活”,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唱词,都饱含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这场盛会中,9岁的小演员张宸铭格外引人注目,他是所在灯班年龄最小的演员。年纪虽小,他却已是第二年参加灯班表演了。他和小伙伴一起表演“二猴翻印”和“二狮耍球”节目。只见他眼神专注,动作敏捷,将猴子的机灵和狮子的威风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兴奋地说:“有灯会才叫过年,我可喜欢在灯会上表演啦。”另一个小伙伴在一旁抢着说:“我姥爷在灯班演猪八戒,小时候我只能看着姥爷演,从去年开始我也能自己演了,特别高兴。我喜欢灯会,有灯会才叫过年。”
灯班演唱剧目,没有词谱,全靠口耳相传的腔调和临场排演创作的唱词。75岁的“老演员”何永安,见证了灯班的兴衰变迁。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他满心欢喜。他感慨地说:“最近几年,县上和乡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灯班,观看表演的观众也从附近村子的村民扩大到五湖四海的游客。”
据了解,雨露灯班曾经与沙桥灯班和藏当灯班并称为南华“三大灯班”。遗憾的是,沙桥灯班和藏当灯班已不复存在,唯独雨露灯班得以延续,并发展出四支灯班。雨露白族正月灯会,这一拥有数百年历史的非遗,是南华县文化瑰宝中的一颗耀眼明珠。2017年,“雨露白族正月灯会”被列入云南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雨露白族正月灯会的繁荣,仅是南华县非遗传承与保护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南华县致力于非遗“传承+保护+发展”,守护文化根基,同时激发其时代活力。诸多非遗项目,就像一本本生动的史书,讲述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勇气;又像一首首悠扬的乐章,奏响着民族文化的独特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