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春节临近,非遗成为热门话题。一方幕布、一盏明灯,随着器乐声响起,造型各异、形态多样的皮影形象在皮影艺人孙卫手中上下跳跃、左右腾挪……北方小年夜前夕,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零口街道孟塬村,孙卫正紧锣密鼓地排练皮影戏《金琬钗》《熊出没之回家过年》等,迎接蛇年的到来。
孙卫(左)在进行皮影排练 王三合 摄
“每年春节期间都是最忙的时候,今年已经接到多个省、市的邀请,我们也准备了不同类型的皮影节目。”今年28岁的孙卫出生于皮影世家,“临潼零口孙家皮影戏”历经五代传承,已有100余年历史。2008年6月,“临潼零口孙家皮影戏”被列入西安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3月,孙卫被确定为临潼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临潼零口孙家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
孙家皮影戏所用皮影造型精巧细致,形体较陕西其他地方的皮影略小。演唱采取碗碗腔和道情唱法,表演通常由7至10人完成,大多为家族成员。孙家皮影戏主要传统经典剧目有《梅花钗》《金琬钗》《婆媳之间》等,收藏的祖传手抄剧本有240多本。
“皮影戏演出的大多是传统戏曲,剧中人物按照生、净、丑、末、旦和文武官、兵的形象刻制。演出时,根据锣鼓节奏牵动竹竿,按照剧情发展操纵人物上场,或坐或立,或来或去。同时,配以吟唱和道白。”孙卫介绍,表演中最难的是武戏,武戏中经常要用到刀、枪、剑,比如,出刀和出枪,角度和速度不一样,仅用一个大拇指来挑、推、揉、拖、翻、转。
近20年的实践,让孙卫对如何传承弘扬皮影艺术有了自己的理解:皮影不该只“藏”在一方幕布后,必须更多地融入现代生活,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年轻一代。孙卫在遵循皮影艺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推出了现代动漫皮影剧,寓教于乐,受到市场和年轻人欢迎。
孙卫介绍,《熊出没之回家过年》是一部专门为少年儿童打造的动漫皮影剧,巧妙地加入了月琴、板胡、二弦、梆子等乐器,将皮影以一种全新的状态呈现在观众面前。“春节期间,让孩子们观看动漫皮影剧,可以让其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感受非遗的魅力。”孙卫说。
其实,与游戏、动漫、影视等业者“跨圈”合作,组织皮影进景区演出、制作皮影国潮文创产品等,是孙卫一直在尝试的事情。“皮影戏在春节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春节期间,欢迎广大游客来西安临潼感受浓浓年味,遇见非遗之美。”孙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