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月在真觉寺做碑拓 受访者 供图
“老爷爷,您能告诉我们这个四合院之前是做什么的吗?”
“哟,你们年轻人怎么对这个感兴趣?”
“我们是导游,正在设计北京深度游产品。”
……
前段时间,“北京市导游之星”张明月和同事到北京北新桥附近的胡同踩线时,遇到一位老人,看他像是住在这里很久了,于是便想从他那里了解一些情况。了解张明月的来意后,老人先考了他们一题:“你们是否了解附近这些胡同的旧称?”当张明月给出准确答案时,老人瞬间激动起来:“很难得啊,现在能真正了解这些的人不多了……”后来老人给张明月分享了许多胡同往事,对张明月做相关产品设计启发不小。
这是张明月和同事做北京深度游产品研发的日常,通过“泡”在胡同和博物馆里,自己钻研探索,向熟知当地文化和历史的人请教……一点点汲取散落在各处的知识点。“多收集一点,就能把北京的‘宝藏’多挖一点,也能给游客多讲一点。”她说。
为了研发有底蕴、有内涵的北京深度游产品,张明月和同事总是早出晚归,出去一待就是一天。她说:“不‘走出去’,是设计不出好产品的。哪怕是胡同中的一块石头,也是有来历的。比如,宫门口胡同中那些散落各处不起眼的石头,就很有可能曾经是朝天宫的一部分。朝天宫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建于明代宣德八年,系仿南京朝天宫式样所建,是当时北京最大的道教宫观,后因大火被焚毁。现在宫门头条至五条、宫门口等地名仍然存在。胡同及其北侧区域的很多居民房屋就是沿着当年朝天宫的殿宇地基而建的,这些石头见证着历史演变过程,而宫门口胡同、妙应寺北端至北侧玉皇阁旧址附近的整体区域形制与房屋排列格局,就是一幅位于北京中轴线旁的明代朝天宫‘平面图’。我们将每一个有历史的‘老物件’和隐藏在胡同深处的故事纳入产品之中。”
张明月坦言,虽然有时候探访也会一无所获,但这个过程本身就很有意义,今后,他们还计划带着感兴趣的游客一起寻迹和考证。
就这样,作为一名从业15年的老导游,张明月带领一批年轻导游不知疲倦地在北京探索着。“我们希望通过踩线,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挖掘出更多更有意思的内容,研发更多深度游产品,把有文化、有底蕴的内容讲给更多年轻人听。而在这个过程中,导游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她说。
张明月说,现在的游客要求越来越高,想要让他们满意越来越难了,导游的讲解必须要言之有物。“在景点,我经常看到导游在前面讲,游客在后面用手机查询,随时提问。很多游客知识丰富,如果导游讲解的内容只是浮于表面,很容易让已经对这些地方有一定了解的游客吐槽。所以,我们时刻在问自己,什么内容游客更感兴趣,怎样的内容才能让线路一经推出游客就把团报满。”
张明月经常鼓励年轻导游参与产品深度研发,告诉他们要成为“行家”。“讲解时不能将一成不变的讲解词‘硬塞’给游客,而是要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讲游客喜欢听的。”她说。
眼下,张明月和同事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翻阅古籍,只有了解鲜活的史实,才能对历史事件有更加准确的掌握,对历史人物有更全面的认知。“只有这样,我们讲出来的东西才是有‘史’可依的,既有深度,又有趣味。除了古籍,各类历史资料和论文我们也会认真‘揣摩’,学进去才发现真的‘遍地是黄金’。”张明月说。
比如,为了讲清楚清朝乾隆年间的大小金川战役,张明月和同事将乾隆皇帝批阅的前线奏折全部看了一遍,最后整理出四五万字的资料。“读着这些,感觉乾隆皇帝就站在我们面前。他很可爱,可能是个‘话痨’,更是一个事无巨细的指挥官。读懂了乾隆皇帝的一次次‘运筹帷幄’以及他每个决策背后的细微心理变化,搞清楚这场战役中的人物和北京城中相关叙事碑文内容的联系,导游讲解时会更生动,可信度也会更高。”张明月说。
张明月在工作中发现,研发深度游产品的过程中,有的导游钻进去了,已经可以称得上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了。“导游的研发和设计能力很宝贵,而且自己参与设计产品,向游客讲解起来情感会更加充沛。而这类人才正是旅游队伍中相对缺乏的。所以,虽然研发一条线路的周期比较长,有些需要半年甚至更久,但我们认为是值得的。”
目前,张明月和同事已经研发了10条北京深度游线路。
如今,他们正在尝试用一种新方式——在线上分享新内容和新发现。“北京有很多宝藏级的古迹,现场讲可能几天几夜都讲不完。比如有很高研究价值的真觉寺,讲解起来涉及的历史知识很多,信息量非常大,每块石碑都有故事可说。于是,我们尝试把新产品研发过程中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分享给游客,这样,既可以勾起游客深度游北京的兴趣,又能让他们有目的地参观,游客也会有更大收获。”张明月说。
近十年,她多次组织北京市文旅人才公益活动,积累了一个文旅人才社群,吸引了近万人。“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汇聚更多志同道合的导游,研发更多北京深度游产品。”张明月说。
“看上去我们在做一件投入很大但短期内见效不明显的工作,但我相信只要足够用心、持续深耕,我们的北京深度游产品就能‘立得住’,收获更大的市场,也会吸引更多同行加入,把北京城的历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张明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