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暑假即将结束,但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的僰王山景区内仍有参与研学活动的中小学生,地质科普、红色教育、非遗展示等激发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
兴文县是四川省最大的苗族聚居县,有4A级旅游景区4个、3A级旅游景区4个,文旅资源十分丰富。然而,随着近年来旅游市场的更新换代和游客需求的不断升级,传统观光型景区面临着游客量萎缩、收入下降的困境。为了摆脱这一困局,兴文县以研学旅游为主线,不断推进传统观光型景区向研学旅游目的地发展,全力打造研学旅游新高地。
依托丰富的地质资源、红色资源、非遗民俗资源等,兴文县高标准打造研学旅游基地(营地)。截至目前,兴文县已有1个省级研学旅游实践基地和1个省级中小学红色教育研学实践基地,2个市级研学旅游基地,1个市级研学旅游营地,让研学旅游有了很好的载体。
“特别是僰王山景区,长期受‘门票经济’束缚,淡旺季波动明显。我们认识到,唯有创新求变,才能打破僵局。”兴文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李敏说。
2022年,兴文县对僰王山景区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按照省级研学旅游营地标准,打造“僰小蛙”研学IP;完善研学报告厅、学生公寓、研学广场等基础设施,规范增加研学旅游标识标牌、监控系统等,全面提升研学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逐步形成营地带基地的文旅融合、产研联动的发展模式。
数据显示,去年,“僰小蛙”研学营地共接待游客4万余人次,实现收入约750万元。1至7月,该营地接待游客6.9万余人次,同比增长53%,营业收入约1218万元,同比增长116%。
僰王山景区只是兴文县发展研学旅游的成功案例之一。为做好研学产业提档升级,兴文县依托自身特色资源,开发了以地学文化为主题的喀斯特地貌地质科普研学线路,以长征文化为主题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研学线路,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民族民俗非遗研学线路,不少景区景点得以有效串联。
李敏介绍,兴文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依托兴文丰富的林竹资源,设计了《“竹”够有趣》竹林生态课程;依托世界地质公园品牌,设计了《前“石”今生》地质科普课程;依托神秘的僰人文化,设计了《一起探秘石海溶洞僰人传承》文化探秘课程。“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我们还拓展开发出以家风文化、非遗、农耕文化等为主题的8个精品研学课程,编写研学教材20余本,打造适应全龄段的研学旅游产品,不断提升兴文研学旅游的品质。”
为保证研学旅游活动的质量,兴文县高度重视研学旅游导师人才培养,通过开展研学课程、举办研学旅游导师大赛等举措,目前已完成3批200余人次研学导师培训,研学导师培育体系逐步完善。
由于发展研学旅游的成效突出,今年四川省研学旅游推进活动、四川省第三届研学旅游指导师技能大赛等活动先后落地兴文,为当地研学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据介绍,下一步,兴文县将持续完善研学场地,推出新的研学场景,进一步丰富研学课程,培育本土研学旅游品牌,力争打造川南研学旅游集散地、四川省地质研学旅游目的地,助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