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春雪过后,天津市西青区第六埠村一片银装素裹。村里街道两旁的树干上缀满了红彤彤的小灯笼,来来往往的村民脸上洋溢着笑容,浓浓的节日氛围在乡间升腾。
第六埠村 杨丽敏 摄
第六埠村地处子牙河、大清河、独流减河三河交汇处,自然风貌独特,曾于2020年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3年,受海河“23.7”特大洪水影响,位于东淀蓄滞洪区内的生态六埠景区曾被淹没。
海河“23.7”特大洪水期间,第六埠村南泥湾研学基地被淹没 第六埠村 供图
洪灾过后,第六埠村积极谋划,努力将“水灾”转化为“水利”,打造抗洪精神主题展览,并借助“三河汇景”水文优势条件,积极推进水上民宿项目,打造“水文研学游”,不断丰富旅游内容。
冬末春初的午后,在生态六埠景区内,景区工作人员正在一处小屋内忙碌着。尽管时间已过去近半年,建筑物外围墙面上一条接近房梁高度的“分界线”依然记录着半年前那场大水的水位。
第六埠村雪景 第六埠村 供图
修灶台,搬家具……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之后游客再来,就可以在这里吃饭了。”第六埠村党委副书记倪国志仔细查看着小屋装修的进展。
“这面墙新贴了可擦洗墙纸”“这扇门之后还要再重新刷上油漆”……小屋内的各项细节都印在倪国志的脑海里。他告诉记者,村里计划将小屋改造成为接待游客用餐的餐厅。
如今,不到百平方米的小屋,已有了餐厅的“雏形”。
望着景区内道路两旁的树木,倪国志说:“五一前后,这里道路两旁的槐花开放,景色特别美,以往每年都有好多游客过来。”
近年来,第六埠村深入挖掘背靠东淀、三河汇景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利用千亩蟹田稻、万亩绿色蔬菜基地和红色文化产业优势,发展文旅品牌,打造南泥湾农业研学基地,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
看项目,谈规划,灾后重建……今年春节假期,倪国志没有休息一天,一直在村里忙碌着。“我们在思考如何打造农文旅项目,如何丰富游客体验,吸引更多游客来到第六埠村。”
同样忙碌的还有在生态六埠景区工作的村民张彩云。“您先加微信,我给您发活动方案。”采访间隙,张彩云接到了一个咨询接待的电话。“最近来咨询项目的人可多了,这不,马上我们就要接待一批客人。”张彩云说。
第六埠村研学项目现场 第六埠村 供图
“我们都爱第六埠村,我们都希望村里变好。”担任景区讲解员的张彩云是土生土长的第六埠村人,她曾放弃工厂的管理工作岗位,回到村里从事旅游工作。去年洪水来临之前,她和同事通过肩挑手扛转移景区内的设备。
“都过去了,希望新的一年,我们能用劳动创造自己的美好家园,吸引更多游客来到第六埠村,爱上第六埠村。”张彩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