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太线”“龙洞沟、将军石至太白山线”是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近日,中国旅游报社记者从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获悉,曾因“18岁驴友孙某受社交短视频触动,非法穿越‘鳌太线’失联多日终获救”消息而广受关注的驴友孙某,在获救医治康复后主动来到太白县,接受违法处理。
因为非法穿越“鳌太线”的行为威胁生命安全与生态保护,“鳌太穿越”被列入国内户外探险的“禁区”已久,如何让这种屡禁不止的非法穿越行为不再发生?近日,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户外探险作为旅游的延伸,唯有通过正面引导、技术赋能、法律威慑等“组合拳”,才能将“野蛮生长”的户外探险纳入规范轨道。
图为陕西宝鸡太白山七女峰。 梁超 摄
驴友冲动冒险 景区时常背锅
“鳌太线”指从陕西宝鸡太白山拔仙台到鳌山的穿越线路,是连接秦岭两大主峰鳌山与太白山的山脊线路。两山之间的直线距离为46公里,算上山间起伏,实际徒步穿越距离约为140公里,需要连续翻越17座山峰。作为秦岭主脉线路的一部分,“鳌太线”所具有的绝美自然风光与它承载的中华龙脊的象征意义,成了无数驴友心中的朝圣之地。
“‘鳌太线’一直被列为非法穿越活动的禁地。”太白山景区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尽管“鳌太线”的自然风光异常绝美,但天气多变,时常出现浓雾、骤雨、暴雪等极端天气,稍有不慎就会迷路或失温。加之是无人区,通信信号微弱,沿途也没有补给点,一旦发生意外,穿越者很难向外求救,救援难度极大。
尽管官方多次发布通告,但由于“鳌太线”并非封闭景区,不少驴友仍通过各种途径绕道进入保护区。每次发生事故后,舆论常将矛头指向景区“管理不力”,却忽视穿越者自身责任。该景区负责人无奈地向记者说:“我们地方发布禁令,景区也设置警示牌,甚至封山,但仍被指责‘地方懒政’。”
“站在旅游角度,户外探险是旅游的延伸和升级。所以,驴友对‘鳌太线’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充满期待,总想冒险走上一遭。”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研学旅游产教融合中心主任范彬彬对记者直言,规范“鳌太穿越”,不仅是对生命的敬畏,更是对自然与规则的永恒谦卑。
强化技术监管 封堵隐秘入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孙某非法穿越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其行为已构成未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的违法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执法人员对孙某作出罚款5000元的行政处罚。
“当前对非法穿越者的最高罚款仅5000元,且实际执行中鲜有顶格处罚案例。组织者通过多次组团即可覆盖罚款成本,形成‘违法牟利’的商业模式。”一名户外俱乐部负责人透露,部分组织者甚至承诺“罚款由我们承担”,进一步降低了参与者的顾虑。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2018年,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陕西省森林公安局第二分局联合发布《禁止“鳌太穿越”的公告》,全面禁止“鳌太穿越”非法活动。同年10月,陕西宝鸡眉县政府、太白县政府联合发布《关于禁止非法穿越“鳌太线”的公告》。
即便以公告的形式禁止“鳌太线”穿越,仍有驴友选择野山路进入。为此,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副教授吴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鳌太线”的生死迷局中,需要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步来加强管理,改善现状。她认为,通过文化重构和技术防控进行事前预防,利用智能预警和社群监督加强事中现场管控,采用有偿救援和信用关联惩戒增加违法事后成本。
地方景区与管理部门的困境,实则是法律、文化、经济等多重矛盾的缩影。若仅靠“禁令”与“谴责”,难以根治问题。吴冰建议,增加技术设备,追踪非法穿越组织者的线上招募信息,在“鳌太线”入口加装“北斗+摄像头”双模识别系统,布设“地理电子围栏”,当手机进入禁区时,自动发送含地形图、撤离路线的预警短信,并记录设备ID作为处罚依据,实现“线上线索—线下执法”的闭环打击。
打击“流量至上” 切断平台传播
目前,“鳌太穿越”屡禁不止的背后,短视频平台成为非法穿越招募和流量变现的主要渠道。记者在短视频平台搜索“鳌太线”看到,每天都有不同驴友发布穿越“鳌太线”的内容。其中,有的短视频账号将穿越过程剪辑成多段视频,持续更新。
短视频平台上, “挑战‘鳌太线’”的内容因“惊险”“刺激”标签获得高流量,博主通过带货、打赏等方式变现,间接吸引更多人效仿。其中,也有部分俱乐部通过社交平台招募驴友,还在收取费用时不忘声称包含“专业领队、保险及救援服务”。“组织一次10人团,利润足够覆盖罚款。” 一名前户外领队透露,这些组织大多未备案,领队资质存疑,所谓的“保险”也因活动非法而失效。
“市场上,一方面大部分户外组织者缺乏合法资质认证,应急预案、设备配置不达标。另一方面社交平台上‘挑战死亡线’‘征服自然’等标签助长盲目冒险。”在陕西缘起心语国际旅行有限公司总经理解启成看来,这些驴友选择的都是非法组织的旅游活动,“对于非法经营者,法律设定了高额罚款和信用惩戒措施,以维护行业健康发展。反观社交平台,未充分履行内容审核义务,所以亟须强化平台连带责任,切断信息传播链。”
“要求社交视频平台对‘鳌太穿越’相关内容强制添加风险提示浮窗,并对违规内容进行降权处理以限制流量。”吴冰认为,为了流量以及背后的经济利益,一些户外组织和个人将危险行为包装成“勇者挑战”的内容传播,平台通过算法推荐形成信息茧房,不断刺激缺乏经验的年轻人模仿,平台责任缺位。
采访中,地方景区与管理部门人士也纷纷表示,从“明令禁止”到“真正管住”需要组合拳。构建责任共担的治理体系,才能让“鳌太线”不再是生命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