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产业>

“第一次看到飞机生产线,真是太震撼了。”12月的第一个周末,家住上海的严先生带着儿子报名参观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见证C919国产大飞机的制造过程,从中感受中国航空工业的蓬勃发展与艰辛努力。

令严先生颇为欣慰的是,儿子此趟工业研学之旅收获颇丰。“孩子不停地问讲解老师‘发动机着火了怎么办’‘试飞失败了怎么办’‘机翼上的钩子是干什么用的’……讲解老师不厌其烦解答,为老师的专业点赞。”

走进C919

求索半世纪、奋斗十余载,中国人的“大飞机梦”是如何实现的?为什么说C919的成功是我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我国首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大飞机意味着什么?学生们在参加“大飞机科技文化营”活动中,找到了答案。

9月19日,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便启动了“大飞机科技文化营”,并以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为主基地,以“体验腾飞路 放飞蓝天梦”为主题,面向青少年打造蓝天之旅、探索之旅、文化之旅。9月24日,基地正式市场化运营。

“长期奋斗、长期攻关、长期吃苦、长期奉献”——在C919大型客机总装车间的墙面上,四条红色标语尤为醒目,几架C919客机正在这里紧张有序地组装中。

学生们站在C919总装长廊俯瞰整个组装过程,聆听导览员的讲解,深受鼓舞。“C919的‘C’代表‘China’,同时在字母表顺序上紧跟‘B’(波音)和‘A’(空客),仿佛是我们中国大飞机正在向世界航空巨头们靠拢。”导览员介绍。

从C919的总装车间了解C919的制造过程,到登上退役的运-10飞机,了解中国在大飞机制造领域的艰难起步,理解从无到有的突破之路,再到参观试飞指挥大厅,听工程师讲述人类如何实现飞行梦想,以及C919作为国产大飞机如何一步步接近蓝天……学生们在心中种下一颗向往航空事业的种子。

参观结束前,学生们争相与这些退役飞机合影留念,特别是在“永不放弃”的雕塑前合影,这座雕塑象征着中国航空人对于梦想的不懈追求。

“截至12月1日,我们共接待200余个团队,7000余人次。游客可以近距离参观C919大型客机的总装流程,亲身感受航空工业的精湛技艺和严谨态度。”作为活动承办单位之一,中旅旅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产品设计上,我们针对不同目标群体进行策划,对于青少年群体,我们开展一日营活动,旨在激发他们对航空科技的兴趣,让他们深刻感受大国重器的魅力;对于企事业单位参观,我们提供了‘1.5小时企业定制’服务,涵盖运-10飞机登机体验、C919总装车间参观等环节,以专业讲解和生动体验传播大飞机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

事实上,作为中国近代工业重要发祥地、品牌发源地和现代工业集聚地,上海具有深厚的工业历史文脉,也更拥有一批新兴工业、科学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近年来,以此为基础,上海工业旅游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据了解,为更好地盘活这些工业旅游资源,2022年2月,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十部门就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和推进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以工业旅游为抓手进一步打响“上海旅游”品牌。其中,意见聚焦工业遗产面向社会公众的开放力度,提出支持现有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企业加快开放工业旅游,引导试点开放学生春秋游和职工主题教育等,吸引更多人参与保护和传承工业文化。

你可曾知晓共和国海军之梦开始的地方?你是否听说过实业救国的百年光辉历程?上海将上海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江南造船”)、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兴分公司(以下简称“振华重工”)、上海电气临港重型装备制造基地等一批体现国内先进制造业最高水平的企业进行串联,并向游客开放,让游客领略令人震撼的大国重器、中国制造,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近距离、沉浸式、深度化的工业研学之旅让初中生小韩对“大国重器”一词有了更具象的认知,特别是,一线专业人员的细致导览和对于日常工作的分享,让他对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这次研学活动不仅让我收获了航空知识,更让我感受到了中国航空事业的辉煌成就与奋斗精神。未来,在面对挑战时,我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勇气,为了梦想,永不放弃。”小韩说。

串联硬核工业

记者在小红书搜索关键词“上海硬核工业旅游公司”,有超过49万篇笔记,其中不少是对工业旅游产品的推介,更也有很多人分享游览体验。“江南造船厂”便是重要的推荐对象。

江南造船的前身赫赫有名,是1865年,晚清洋务派在上海创办的大型官办企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这里设计建造了最早的蒸汽动力木壳明轮兵船、第一艘装甲炮艇、第一艘万吨轮等,江南造船开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先河。

近几年,每逢节假日,江南造船便迎来参观热潮。而为尽量消除游客的距离感,江南造船运营团队在符合保密要求的前提下,想方设法丰富工业旅游的内容。如,在江南造船5号码头1比1等比例复建了万吨大驱南昌舰的直升机平台;改造了江南造船展示馆和安全培训中心;学习青岛海军博物馆的经验,让游客零距离了解舰船;建设了海军舰船仿真餐厅,让游客体验独特的舰船用餐文化;研发舰船文创产品,开设“看舰”文创礼品店等。

值得一提的是,江南造船特地为孩子们在“远望1号”科考船上设置了“涂鸦墙”。学生们在参观“远望1号”、了解其作用后,可以在指导老师的基础描线里涂上颜料,并写下自己的名字和祝福语。

同在长兴岛上的振华重工也受到游客追捧。位于长江入海口的振华重工0号海工码头上,伸入长江300米,上百台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岸桥矗立在岸边,构成了一座码头上的“岸桥博物馆”,已成为振华工业旅游路线上的网红打卡点。在厂区内部的数字化展厅,游客还可以坐上VR座椅,操纵手柄,身临其境地当一回岸桥司机。最后,登上29层观光平台,俯瞰整个厂区,直观地感受“大国重器”的雄伟与壮丽。

上海振华重工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兴分公司行政总监崔继骅介绍,目前,全球107个国家、300多个码头都有振华重工的产品 ,希望通过这样的旅游路线,让游客更直观体会中国制造业的强大。

有专家表示,工业和旅游,一个是国之经济命脉,一个是民之所乐。地方需要进一步发掘工业旅游资源,讲好工业发展故事,创新丰富游览形式,把服务做到游客心坎里。当工业旅游可看、可玩、可学、可购,能够吸引更多人走进工厂,工业强国梦也就有了更深厚的根基。

(作者:首席记者 王洋)

延伸阅读:

从硬核工厂到生活秀场

记者曾去山东烟台张裕柳林河谷景区体验过一瓶葡萄酒的诞生。这里是首批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之一,集葡萄种植、技术研发、生产灌装、生态旅游于一体。当看到灌酒装瓶、堵塞封盖、贴标装箱等现代化生产线一气呵成,据说最快的一条生产线每小时可灌装2.5万瓶葡萄酒时,让人忍不住惊叹。

张裕在全国拥有多家景区,每年有数十万游客到张裕博物馆、酒庄、葡萄园、酒窖、生产流水线参观。在柳河谷景区,球幕影院、沉浸式剧场等用小故事、小演艺等形式讲述张裕和葡萄酒的缘分。可雅酒庄和丁洛特酒庄是烟台的网红打卡地,哥特式风格古堡拥湖而建,氛围浪漫,不少游客选择来这里拍摄美美的婚纱照。

工业企业以往注重生产,不直接跟消费者打交道,但如今工业旅游则是直接面向游客,这也意味着企业运营方式的变化。在柳州螺蛳粉生产基地,游览通道建设在螺蛳粉生产线上方,游客可以透过玻璃看到完整的螺蛳粉生产流程——原材料清洗、分拣、烹制、分装,生产全过程尽收眼底。不仅如此,厂区还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小生产车间,游客可亲自上手体验一碗螺蛳粉的生产过程,并把亲手制作的螺蛳粉打包带回家。有游客直呼:“自己做的螺蛳粉,真香!”

宁夏红山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也是一处工业旅游观光园。游客可以跟着讲解员在游览通道观看到产品研发、炒制、包装等过程,最后,这条线路以一顿火锅画上完美句号。因为增加了体验一顿火锅的内容, 游客接待量明显提升。“很多人原来不知道我们的火锅底料品牌,现在不仅知道了,还会在购买底料时将我们这个品牌与其他品牌对比,这是工业旅游带给企业的红利之一。”公司负责人马海龙说,当现代化工厂敞开大门迎接游客,意味着消除企业在大众心中的神秘感,同时通过全流程的展示给予大众安全感。

当下的工业旅游,不是简单的“工业+旅游”。不是把旧厂房美颜一番后等游客打卡,也不是在生产线旁开个窗户让游客走马观花,工业旅游需要通过历史记忆、复原真实场景等,让游客参与其中、沉浸其中,从而产生品牌认同和情感共鸣。随着科技进步,工业旅游不断挖掘文化内涵,融入休闲、科技元素,构建一个“可观、可玩、可学、可购”的工业旅游运营生态。

伊利健康谷智造参观基地讲述着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生产流程。游客可走进生产车间,身临其境地体验乳制品生产流程;走进数控中心,全景式了解乳制品生产各环节;采用AR、VR、裸眼3D等设备,沉浸式体验关于牛奶的文化故事。

北京冬奥会大跳台所在的北京首钢园,是一座始建于1919年的老工业基地,如今成为服贸会永久会址。昔日高炉浓郁的工业风和科幻感与创新科技大胆碰撞,不断创造新的消费场景。首钢三高炉既是首钢园的标志性建筑和网红打卡地,也是中国科幻大会、新车发布会、高炉音乐会等首发首秀展示平台,在很多市民 游客心中留下了美好记忆。一高炉变身为SoReal科幻乐园,项目广泛布局了5G、AR、VR、3D投影等前沿创新科技,集文化艺术、科普教育、科技体验、交流展示、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功能于一体,营造沉浸式文化旅游体验场景。

硬核工厂也是生活秀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厉新建提到,对于尚在运行生产的工厂开展工业旅游而言,重点在于发挥旅游在连接旅游消费和产品品牌之间的关系,将工业旅游作为沟通消费者、营销产品的重要渠道。让工业旅游可见、可感、可体验,实现低频的旅游与高频的生活融合发展。

(作者:记者 曹燕)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