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以来,福建省多地出现持续性强降水,部分地区遭遇大暴雨、发生洪涝地质灾害,导致多个景区受损严重。
面对严峻汛情,福建文化和旅游部门闻“汛”而动勇担当,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积极应对,组织各景区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积极开展自救、修复等工作,尽力减轻汛情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截至目前,福建各地大部分景区恢复营业。
加强部署 积极应对
6月16日至17日,福建龙岩市上杭县遭遇强降雨,导致河水暴涨、山洪暴发。受此影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氏大宗祠两侧厢房建筑出现了坍塌。“坍塌的主要原因是宗祠建筑夯土墙体被洪水浸泡,土质软化失去支撑力,受损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李氏大宗祠管委会主任李文强说。
李氏大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是福建省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宗祠之一,在海内外颇具影响力。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
灾情发生后,6月17日,福建省文物专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实地勘察,并指导当地将内部一些有价值的老物件及时转移,最大限度减少损失。龙岩市文化和旅游局工作组也到上杭实地察看文保单位的受灾情况,研究受灾文物抢救性保护工作。
“目前,我们已用围栏将李氏大宗祠围住,并对宗祠内的淤泥进行清理,对部分墙体用遮雨布盖住防雨。同时,已将建筑损毁状况上报福建省文物局,等待专家制定修缮方案,再按照文物保护修复的原则,妥善做好受损建筑的修缮保护工作。”李文强说。
6月以来,福建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加强防汛部署,积极做好防汛工作。
持续性强降雨,对南平市A级旅游景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灾害。全市共有23家A级旅游景区受灾,初步估计造成经济损失近4000万元。南平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6月6日以来,我们相继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2024年A级旅游景区汛期、端午假期及暑期安全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并通过工作群等方式发送预警信息和有关要求,截至6月19日16时,文旅部门共组织1661人次进行巡查监测,共疏散(劝导、劝返)游客2355人。”
此次大暴雨也给龙岩市造成了严重损失,据统计,全市A级旅游景区受灾19处,损失约5321万元。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龙岩市文化和旅游局第一时间发出防御灾情的通知,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防汛抗灾相关工作。“全市文化和旅游系统要思想认识再提高、工作责任再压实、值班值守再加强、安全措施再加强,将安全措施做到最好,将防汛影响降到最低。”龙岩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郭浠恒说。
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及时下发《关于加强防汛防暴雨工作的通知》,督促指导A级旅游景区紧盯地灾点、河流、高陡边坡等重点区域,特别关注临水、临崖以及涉水旅游项目,全面排查隐患,确保游客安全。同时,组织、指导辖区内文化、旅游、文物保护单位做好防汛工作。“我们及时关闭旅游景区33家,累计妥善安置旅游团队共53个,1422名游客,全力守护好游客安全。”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杨永生说。
为做好汛期旅游安全工作,宁德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各地全面开展隐患排查。“重点排查景区大型游乐设施、山洪沟道、危岩崩塌、山体松动滑落等安全隐患,建立隐患整改台账,逐项跟踪落实。”宁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霍立昀说,根据防汛要求,宁德第一时间关闭21家景区,同时成立督导组赴部分县(市)督导各地深入排查隐患。
有序自救 逐步开放
暴雨过后,多个景区工作人员齐心协力开展灾后自救和恢复生产工作。
6月16日,龙岩市武平县普降暴雨,局部骤降特大暴雨。国家4A级旅游景区梁野山地处峡谷,受灾严重。“6月17日一大早,我就带队进山勘察,连续走了6个小时,发现了景区道路塌方、栈道护栏损毁、景观桥梁断裂等共118处,预计损失630万元。”梁野山景区总经理陈霖告诉记者,武平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等单位相关负责人第一时间到现场查看并指导救灾。景区也第一时间成立了修缮工程小组,目前主要以疏通路段为主,修复了35处水毁木栈道,3处桥梁通道和塌方地段疏通,清理景区淤泥以及沿线垃圾,保障景区正常通行,预计6月底对外开放。
受强降雨影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多处出现溜方、塌方,预计经济损失达180余万元,抢修工作时间紧、难度大、任务重。“金湖景区一些景点孤悬湖上,特别是崖壁上的风化石和树枝存在坠落风险。”金湖景区运营管理部经理范蓉告诉记者,为保障游客及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景区组织探险小队进入各登陆景点勘察受损情况,并积极制定修复方案,组织实施抢修和恢复工作。
大金湖景区 吴震 摄
记者了解到,受持续强降水影响,泰宁旅游景区及旅游在建项目出现溜方塌方50余处,景区内的游览步道、木桥、码头、护岸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如寨下大峡谷景区堰塞湖木桥被山体溜方损毁,上清溪景区航道淤堵、受损,九龙潭景区夜游灯具、线路被水淹没等,全县预计受损金额2140万元。”泰宁县文体和旅游局副局长林西翔说,目前,已组织各景区积极开展自救。如今,各大景区已陆续开放。
宁德市周宁县鲤鱼溪景区因溪流中生活着数千尾色彩斑斓的鲤鱼而得名,九龙漈是福建省最长的瀑布群。“强暴雨期间,景区安排24小时值班并组织专人巡查河道堤岸,动态实时关注河道水位情况以及上游水库大坝情况,对损毁的观景平台进行修缮,已于6月19日正常开放。”鲤鱼溪·九龙漈景区相关负责人说。
位于宁德市屏南县的白水洋·鸳鸯溪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此次因为大暴雨受损严重。景区临时关闭长达6天,直接造成经济损失约300万元。屏南圣阳鸳鸯溪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陈建根告诉记者,暴雨之后,景区立即组织人员对重点区域进行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要求景区相关负责人驻扎一线带班,重点位置派人24小时值守,同时完成卫生清理工作,已于6月20日对外开放。
洪水退后,南平市各景区立即开展环境清理工作,为接待游客做好准备。“此次松溪遭遇罕见特大暴雨,全县5个A级旅游景区不同程度受灾,共造成经济损失约2920万元。灾后,各景区存在水、电、通讯信号、通行道路等基础设施修复的问题。”松溪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各景区都主动作为,积极开展灾后生产自救,受影响较小的景区已完成清淤工作,待完成消杀和卫生清理工作后即可对外开放。
南平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6月20日,全市A级旅游景区有序恢复开放,61家A级旅游景区已开放45家(含部分开放景区5家),其中,武夷山主景区已于6月20日正式开放。
筑牢防线 保障安全
当前福建已进入主汛期,降雨过程较多且常伴有短时强降水、短时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山区旅游景区和依河景区出现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进一步完善机制,引导各大景区做好旅游安全工作,常态守护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是重中之重。”业内有关人士认为。
为确保安全度汛,龙岩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林丽凤介绍,全市文化和旅游系统要进一步明确责任、进一步落实防汛措施、进一步深入排查整治风险隐患、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进一步加强防汛应急值守,筑牢安全防线。
“梁野山景区主要是避暑玩水项目,夏季游客多,我们将根据应急预案加强防汛演练,每天加强栈道安全巡查,为游客营造安全、舒心的旅游环境。”陈霖说。
被誉为“形胜甲闽山,人间瑶池景”的三明市将乐县玉华洞景区,此次受强暴雨的影响受损严重。经过多方努力,景区目前已正常营业。将乐福旅旅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廖元生说,下一步,景区将开展针对雨季的专项安全培训与演练,对景区内易受雨季影响的区域进行风险评估,定期检查设备、清理排水管道,持续做好沙袋、抽水泵等防汛物资储备;与蓝天救援队保持合作,确保在出现灾情时能迅速获得支援,保障游客的安全。
“对于《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的工作人员来说,每年的汛期都是一场考验。我们早已习惯了‘与雨水共舞’,因为我们有一套相对成熟、完整的应急方案。”印象大红袍股份有限公司企划部负责人陈洁说。
陈洁介绍,为了有效减轻洪水造成的灾害损失,公司实施水位分级预案管理,当水位到达177米且上游仍在降雨时启动一级预案,公司会加固快艇,停止运营竹排,将上沙洲、下沙洲等地多台投影机全运送到仓库门口平地,并加以防水保护;当水位到达178米且上游仍在持续降雨时,启动二级预案,公司会将快艇捆绑位置调高,所有灯光线材均移至上沙洲仓库顶部并盖好防雨布;当水位达到182米且上游仍持续降雨时,启动一级预案,公司干部职工全员到岗,加强河边水位的检查次数,所有设备要全部转移到安全位置。受此次大暴雨影响,《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暂停9天,但由于有早计划、早组织、早准备,公司上下与时间“赛跑”,剧场原貌已经大部分恢复,且于6月19日晚正式恢复演出。
陈建根告诉记者,面对夏季汛期,白水洋·鸳鸯溪景区除了不定期进行演练、增派人员加强巡查外,还将派无人机配合进行水位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