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

1月21日,农历除夕。走进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古竹乡瑶下村,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绿水之畔,一排排彩旗颜色鲜艳;道路两旁,一个个喜庆拱门闹新春;每家每户,一件件年货摆满了桌面……游客们在这里拍照打卡,村民正忙碌地准备年夜饭,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奏响了春节的“幸福序曲”。

在土楼“五朵金花”之一永兴楼里,工人们正在对土楼里的15间房进行修缮刷新。“这些房间是由古竹乡、瑶下村联合向当地村民租赁的,目的是为参与研学旅游的学子们提供用餐场所,一次性最多可以接待200人,是古竹乡打造非遗研学小镇的重要一环。”古竹乡党委书记江櫼介绍。

瑶下村青山环抱,小溪穿村而过,村中有多处土楼,或圆或方,与秀丽的南华山交相辉映。

然而,从前的瑶下村却并非如此。“我是在土楼里出生长大的,已居住近50年。以前村内环境可以说是脏、乱、差。”村民李芬明说,如今经过整治,变了模样,生活在这里更幸福了。

瑶下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佳伟介绍,为解决脏乱差问题,村“两委”下决心进行整治。村里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征求大家意见;积极发动村里有威望的老人帮忙做政策宣传,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通过“两治一拆”整治行动,村民拆除了猪圈;对厕所进行改造,拆除了旱厕,实现了无害化卫生户厕全覆盖;完成污水管网铺设,全村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处理;制订村规民约,不断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

村内景观 李金枝 摄

在村道边、土楼里,可以看到一幅幅漂亮的彩绘,有的是农民躬身在插秧,有的是一家人围坐一桌吃团圆饭,原本斑驳的墙壁焕发生机,展现了瑶下村的土楼文化、农耕文化、孝廉文化等。

瑶下村大力实施美化工程,沿河两岸新增了景观灯,主干道新增LED路灯;房前屋后、主干道边补种了绿植花卉;建起了公园、停车场。打造“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韵味。

村里环境变好了,游客也越来越多,瑶下村借助这股“东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等,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瑶下村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历史名山——南华山,这里翠竹密茂、古树葱茏,还有始建于宋代的南华山寺。“近年来,依托南华山丰富的资源,瑶下村新修建了村口至南华山的栈道,打造了笔峰挺秀、仙塔远眺等‘南华八景’,将南华山旅游景区打造成为3A级旅游景区。”瑶下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李栋明介绍。

瑶下村还是著名的“斗笠之村”。瑶下斗笠制作技艺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是龙岩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制作斗笠一直是当地村民的主要副业。

今年70多岁的李新明,14岁就开始做斗笠,是瑶下斗笠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只见他手握竹丝,相互交叠,一圈圈地向外扩展,不一会儿,一顶精美的斗笠就制作完成了。竹篾在李森明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变得灵动而欢快。“我现在年龄大了,还是喜欢制作斗笠,一来可以增加收入,二来可以把这项技艺展示给更多游客,把斗笠文化推广出去,感觉很幸福。”李新明笑着说。

各类特色斗笠 李金枝 摄

2022年12月底,位于瑶下村惇裕楼的瑶下村斗笠非遗展览馆建成开馆。该馆设有7个展室,包括历史渊源、制作工序、经济价值、传承非遗等主题,向游客展示瑶下村斗笠制作技艺和文化底蕴。

游客了解斗笠文化 李金枝 摄

据介绍,当年红军入闽到了永定后,古竹乡群众为支援红军,赶制了大批斗笠,“瑶下斗笠”又有“红军斗笠”之称。“设立这个展览馆,就是希望吸引更多青年学子来体验小斗笠的大文化,感受现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把瑶下‘红军斗笠’的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李佳伟说。

江櫼介绍,古竹乡党委政府提出了打造“古韵流芳·竹艺精彩”非遗研学小镇的发展思路,以瑶下村建立斗笠非遗展览馆为契机,引导各村挖掘当地特色文化,指导黄竹烟村建设提线木偶馆,古竹村建设陶艺非遗馆,溪口村建设铸锅工艺馆等,大力发展研学旅游,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瑶下村旅游发展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村民李建通和李定成承包了50亩地种植沃柑。当下正是沃柑丰收季,他们推出了沃柑采摘体验,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购买。“在家门口就能把沃柑卖出去,每家年收入10多万元,感觉很知足,日子也越过越幸福。”他们笑着说。

据统计,2022年,瑶下村村民人均收入达17623元,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

黄昏时分,一盏盏景观灯、路灯亮起来,犹如闪亮星星,照亮瑶下村。家家户户也亮起灯火,准备迎接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