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垛乱针绣”起源于苏北里下河地区民间刺绣工艺,后结合“苏绣”“湘绣”“扬绣”工艺的特点,逐步形成鲁垛乱针绣以“情”指挥针,以线表达“意”的宝应水乡独特风格。
穷乡妹子走出家门,苏南学习刺绣技艺
十九世纪下叶,常州刺绣研究所召集刺绣学徒工的信息传出后,扬州宝应县鲁垛镇三新村、朱斗村的农村妇女,在莫学春、朱军成等人的带领下,走出了多年没有离开的乡,到常州学习刺绣。艰苦的条件和漫长的学习时间并没有击垮这些学员,反而激发了她们想通过一手技能改变穷苦命运的想法。她们虚心学习、耐心讨教,感动了常州的老师们。老师们也无私地传授刺绣技能,使她们的刺绣技艺不断提高。就这样,先后40多名学员学成归来,走上了回家创业的道路。
互帮互爱传授技艺,不断创新终成规模
这些学员回乡后,在鲁垛镇三新村和朱斗村起了绣花厂。由于常州需要大量的日本和服刺绣,绣花厂的生意越做越大,绣娘的收入非常可观。一些农村妇女看到姐妹们在刺绣上大有作为,也纷纷加入学习队伍。在朱军成、莫元花等首批绣郎、绣娘的带领下,鲁垛兴起了学习刺绣技艺之风。就这样,40多人的队伍逐步发展到数百人,刺绣企业从2家发展到十多家。这些学员把常州的刺绣技艺与宝应刺绣有机结合,形成了鲁垛乱针绣的独特技艺。1997年,随着鲁垛乱针绣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镇有乱针绣企业13家,员工560多人。2006年,鲁垛镇印发《关于扶持发展乱针绣产业的实施意见》,围绕“打刺绣牌、唱转型戏、做招商功、走产业路” 的总体战略,制定了人才引进和培养、产业供地、规费征收等方面的优惠措施。鲁垛乱针绣企业、绣庄、绣坊遍及全镇及县城多处,全县企业总数升至20多家,让一部分人脱贫致富。鲁垛绣娘还对传统的枕套绣、肚兜绣和花鞋绣技艺进行革新,融入生肖、花草等图案,充实了传统刺绣的内容。
围绕发展形成产业,瞄准市场不断革新
截至2002年,乱针绣已基本形成研制、设计、制作、销售为一体的行业体系。系列绣品形成鲁垛特色,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层次感强,在风景画、人物肖像方面均有独到之处。2011年,鲁垛镇规划建设乱针绣产业园,使乱针绣产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产业园一期工程同年建成投产。2016年,产业园二期工程建成投产。两期工程共占地50亩,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总投入8000多万元。目前,宝应县从事乱针绣的员工有5000多人,多数分布在鲁垛镇各乱针绣企业、绣庄、绣坊。
注重传承梯度培养,富民产业不断推进
鲁垛镇十分重视乱针绣人才队伍建设。2005年起,除组织培训班外,部分乱针绣企业还邀请苏南乱针绣大师上门讲授技艺。至2012年,鲁垛乱针绣技艺传承已经形成老中青三代梯队,各年龄层都有杰出代表。同时,培养出一大批年轻的刺绣能手和后备创作团队,包括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国级大师1人、省级大师6人、市级大师18人。
此外,通过资源整合,打造乱针绣文化和旅游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现集聚效应和服务辐射功能。如今,乱针绣文化产业园已成为中国乱针绣文化产业园、江苏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江苏省工业旅游示范区、扬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扬州市现代服务业示范区、扬州市三星级管理机构。乱针绣成为国家级地理标志。宝应县被评为中国乱针绣之乡。
截至目前,鲁垛镇已有绣娘约3000人。在鲁垛人的眼里,乱针绣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一条致富的康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