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

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近年来,重庆市渝中区依托悠久的“母城”文脉、深厚的产业底蕴、开放的资源优势,勇立潮头,厚积薄发,不断升级文旅消费体系,完善多元消费体验,推动精致而高质量的全域文旅消费发展,先后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创新消费场景 建设全域文旅消费区

2020年12月,渝中区入选全国首批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这是渝中区多年来努力提升文旅消费的成果之一。

近年来,渝中区先后出台《重庆市渝中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渝中区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渝中区促进产业发展扶持办法》等综合性政策,全域打造文化旅游消费场景,创建了“解放碑-洪崖洞街区”“贰厂文创街区”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渝中区充分发挥资源密集的优势,重点打造朝天门—解放碑国际消费核心主轴,不断强化解放碑“全国示范步行街”带动作用。集中优势打造下半城历史文化街区,推出十八梯、湖广会馆、白象街、山城巷等传统风貌区。持续扩容大坪商圈,深挖七牌坊历史,推进时代天街E馆建设,加快龙湖时代天街与英利大融城地下或空中联通。着力推动大鹅岭片区消费升级,建成李子坝轻轨穿楼“厢遇”文旅产业园,提档升级贰厂文创园、三层马路、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内的文旅业态植入,打造系列文创商店、小剧场、文化娱乐场所。

与此同时,渝中区立足“街区、后街、天台、江岸、步道、洞穴”六大特色消费场景,打造创新性文旅消费场景,不断增强渝中文旅融合影响力。结合传统风貌区建设,打造城市、文旅、商业有机融合的创意消费场景。针对年轻化娱乐社交型消费需求,植入“萌酷潮、新奇特、精优美”的体验式、沉浸式业态,促进了城市历史风貌与商业消费场景有机融合。以云端经济为抓手,推出来福士探索舱·观景台、重庆之眼等一批消费场景,创建贰厂爱情天台等“渝中十大天台”,举办了“天台音乐会”等系列活动;以“步道+”拓展山城巷、戴家巷等消费新空间,植入崖壁书店、咖啡馆等消费业态,举办定向赛、巡回赛、越野赛等体验活动,打造一批“城在山上·山城景观”特色消费场景。

塑造消费品牌 提升文旅消费影响力

渝中,有重庆的“母城”之称,山水人文资源富集,孕育了重庆的“根”和“源”,展现“老重庆底片、新重庆客厅”的魅力神韵。近年来,渝中区坚持“文+旅”“文旅+”等产业融合发展方向,利用“数字文旅”构筑文旅消费新体验,凸显“人文母城”“山水魔幻城”“美丽不夜城”三大文商旅城融合发展品牌价值。近些年,先后获评“中国旅游影响力区县”“中国旅游影响力夜游城市”等。

依托母城文化、山水资源和都市魅力,渝中区打造出了母城游、文化游、都市游、山水游四大旅游品牌,开发了母城往事、奇幻漫游、网红景观、爱尚山城等10条主题旅游线路。全年承办电影、非遗、展览等夜间品牌文旅活动100余场,引进文化旅游新经济企业近40个,持续开展文化创意示范商店、渝中区特色小店、非遗产品体验店评选,消费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

为了提升夜间文化旅游品牌,渝中创新打造了“全球不眠夜”文化旅游消费品牌活动,推出具有“国际范”的夜间文化旅游消费系列活动。同时,渝中区围绕“夜游、夜景、夜秀、夜读、夜市、夜娱、夜养”七个维度,开发“最重庆”文化旅游线路,持续做强渝中区文化旅游消费季、重庆渝中文创产品设计大赛等活动,举办山水重庆夜景文化节、周末音乐会、品牌时尚发布会等品牌文旅消费活动,打造了近200项夜景及惠民主题活动。

渝中夜色 彭镛 摄

文旅品牌的持续提升,带来的是游客和消费的不断增长。2021年接待游客50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1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5%、29.7%,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位居全市前列。

优化消费环境 提升文旅消费满意度

渝中区持续优化消费环境,组建渝中区文化旅游惠民企业联盟,发展会员300余家;发挥渝中区旅游协会、区文旅产业发展促进会、区电竞产业协会等商会协会作用,维护文化旅游消费市场。

同时,深入推进与社会服务平台合作,与携程、美团、驴妈妈等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助力渝中文旅消费升级。建设“一键游渝中”数字旅游服务项目,创建“渝中文旅”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渝中”(融媒体中心)App等,深入推进文旅企业与各行业信息共享。开放24小时城市候机楼,开通旅游巴士,为游客提供消费便利。

此外,渝中区还不断探索优化政务服务,创新设立旅游警察、旅游工商分局、旅游巡回法庭、旅游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朝天门、洪崖洞、解放碑旅游联合执法站,为企业、商户和游客提供良好的文旅消费环境。

下一步,渝中区将继续推进人文渝中建设,持续打响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品牌,深度挖掘母城底蕴、讲好渝中故事,进一步提升渝中知名度、美誉度,倾力建设历史文化传承区。建设一批文化旅游集聚区,重点打造解放碑云端文旅集聚区、大坪时代天街密室剧本杀集聚区、母城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上清寺互联网产业集聚区,提升解放碑商圈、大坪商圈、大鹅岭片区等区域的文化旅游影响力。深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推进“文化+旅游”“文旅+商业”“文旅+科技”“文旅+体育”等融合发展模式,推进要素集聚、产业叠加、业态融合,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渝中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图)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