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

“从‘活’起来到‘潮’起来的不单单是文物和传统文化,更是我们心中泛起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3月10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分享了对于让文物活起来,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经验和思考。

马萧林表示,近年来,从《国家宝藏》的播出到《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的“出圈”,再到考古盲盒等文创产品的火爆,足以看出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消费的旺盛需求,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期待。“这促使文博工作者以更加开放的思维跨界合作,不断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的有效方式,使文物更好地融入生活、服务人民。”

谈及对这些成功案例背后经验的思考,马萧林认为,这些案例深挖内涵,让文物潮起来,找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比如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就是把考古代表的传统与盲盒象征的时尚结合起来,让两者碰撞出火花,使大家能够感受到发现文物的惊喜感、代入感和满足感,激活了年轻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兴奋点。”

马萧林表示,创新表达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方式,“《唐宫夜宴》就是从展示的文物中获得灵感,让一群彩绘陶俑从博物馆里走出来,幻化成鲜活生动的唐宫少女,还原活化历史场景,瞬间唤醒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在马萧林看来,科技赋能让文物动起来,也是重要因素。“新技术为沉浸式体验提供了发展空间,让厚重的历史文化穿越时空,古今对话变得真切可感,新媒体让文化精品以更快的速度、更强的力度传播出去,形成网络顶流,引发公众围观。”

马萧林还介绍,去年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连续推出,让海内外观众感受到了“老家河南”的文化魅力。如今,河南借文旅融合的东风,用活用好丰厚的文物资源,倾力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让更多沉睡千年的历史图景生动再现。“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文物不再是尘封的历史,会变幻出更多鲜活的姿态,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

Doc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