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梅在朋友圈分享两会点滴。作为被誉为“秦腔一枝梅”的西北戏剧大家,她的微信头像已从往日的精彩剧照变为她戴口罩的样子,见证着其过去几个月“以艺战疫”的不懈努力。

“这次疫情对每个行业都是很大的考验,尤其是旅游业、服务业、文化行业等。”李梅说,疫情发生时恰逢春节,这正是戏曲院团演出最为繁忙的时节。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严格执行各级疫情防控政策,一方面取消了原定的所有演出计划,关闭剧场、停止排练,避免人员聚集和流动;另一方面主动出击,以艺战疫,推出了很多形式新颖、传播灵活的戏曲作品。

早在疫情防控初期,李梅就率先发声,组织动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内外演职人员集思广益,积极投入抗疫作品创作。该院众多“梅花奖”获得者及著名演员纷纷用自己擅长、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作品,录制推出“秦声高唱 共克时艰”专题节目23期,用秦声秦韵向百姓传递疫情防控知识,为时代英雄们鼓与呼。

“疫情防控期间,抗疫一线的很多故事深深感染着我。我深刻认识到,这不仅是一部分人的战场,我们文艺工作者也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用文学艺术去记录歌颂、呐喊助威。”李梅说。

为此,李梅参与创作了以唐都医院医务工作者为原型的3集陕西方言广播剧《战“疫”者》,讲述了医务工作者们驰援武汉的感人故事,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好评。当疫情趋于平缓时,李梅又带领剧院全体演职人员迅速回归舞台,紧锣密鼓地开始了陕西抗疫情景大剧《生命的光芒》的创作。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李梅和她的团队正整装待发,期待着在戏曲舞台上绽放光彩。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秦腔的省级传承人,李梅始终以传承、发扬秦腔艺术为己任,在秦腔优秀经典剧目传承、收徒传艺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进程的加快,她积极致力于“戏曲+旅游”的融合发展,为旅途“游戏”积极呼吁奔走。

李梅说,近年来,国内旅游市场越来越热,随着“文化兴旅”的不断兴盛,人们在走出去的时候,想了解当地历史与文化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当今的旅游者不再像过去,只满足于走马观花的游览,他们更需要身临其境地体验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文化差异。缺少文化的旅游只是一种行走,只有文化底蕴丰厚的旅游,才能受到游客的青睐,才能在游客中形成深层的影响力和传播源。而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传承着活态的民族文化基因,展现着独特的中华审美风范,承载着民族的价值认同和情感依赖,体现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将其融入旅游开发,实现“戏曲+旅游”的模式,不仅能有效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而且戏曲和旅游两相受益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也将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之一。

李梅同时坦言,目前,由于诸多原因,戏曲旅游起步较晚,还没能有效发挥出其应有的经济能量,各地对戏曲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认识不足,导致旅游发展视野窄小,戏曲旅游规模不大、档次不高,极大地阻碍了戏曲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开发戏曲文化旅游市场,不断挖掘戏曲文化旅游价值,切实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具有极大的开发空间。

为此,李梅建议,可树立政府搭台、剧团与企业唱戏的观念,由政府牵引,合理指导旅游企业与戏曲剧团共同设计开发旅游景区特色文化资源工程、旅游景区特色文化演艺项目工程等,将文化资源高效地转化为文化软实力。

同时,李梅表示,在实施旅游+文化的过程中,各地应因地制宜,在充分依托各地特色文化资源的同时,深入挖掘旅游项目内在的文化元素,将旅游元素与文化元素完美结合,讲好地域故事。比如陕西戏曲中的《劈山救母》《杨贵妃》等,都是以陕西旅游景点为背景创作的经典优秀戏曲作品,深受民众喜爱。这也是讲述“陕西故事”的一种极好方式,如能在旅游景点长期演出,或将对扩大陕西文化影响力产生重要作用。

最后,李梅表示,开发戏曲旅游,建议以传统舞台演出为主,以建设戏曲人文景观和开发戏曲文化旅游纪念品为辅,真正让戏曲剧目成为文化旅游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将人们习惯的拍照式旅游变为观赏式旅游、体验浸润式旅游,让戏曲旅游成为了解当地文化的一个特色窗口。

关键词: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