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诗画浙江> 浙里好玩>

在撤地建市40周年之际,绍兴市委、市政府于近日召开2023发展大会,海内外的绍兴贤达怀着“家书”齐聚故乡。

活动现场,绍兴市委书记温暖以“谱写新时代‘胆剑篇’ 勇闯现代化新路子”为题作主旨演讲,广邀海内外绍兴贤达常回家走走,看一看碧波荡漾的鉴湖水、品一品温润醇厚的绍兴酒、听一听沁人心脾的家乡戏。

绍兴,自古是个“有戏”的地方。搭一次戏台唱半天,梁祝化蝶奔赴的爱情、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多重寓意……风物养人、人唱风物,千年传承中,绍兴“家乡戏”不断流传。

绍兴越剧团、绍剧团巡演

来到绍兴 方知曲韵如许

先秦时期,越人善歌舞,秦汉时期则更为流行,六朝时期,会稽民间乐舞在南北文化交融、中西文化交流中更加活跃。20世纪初,嵊县剡溪,“落地唱书”不绝于耳。

如今,甘霖镇东王村香火堂前摆放着几只旧稻桶,它们是百年越剧的见证。据了解,1906年清明前夕,香火堂前,民间艺人用4只稻桶垫底,铺上门板,做成了越剧史上第一个戏曲舞台。

越剧的姹紫嫣红,离不开越女的改革创新。1942年10月,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在大来剧场上演第一台新越剧剧目《古庙冤魂》,打出了“新越剧”的旗帜。此后,越剧这一“乡间小戏”走向成熟,并火遍大江南北,人人都能哼上一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老少皆知“十八相送”,目前已走过117个年头。

绍剧高亢的唱腔与越剧的软语呢喃是“天地两重”。戏曲史家研究发现,早在明代,在外来戏曲的影响下,绍兴就出现了高亢激越的调腔。60余年前,绍剧电影风靡海内外,一时间,绍剧成为绍兴、浙江乃至中国戏曲的一张“金名片”。

绍兴的戏剧是地方文化名片,多声腔剧种并存,目前拥有新昌调腔、越剧、绍剧、诸暨西路乱弹、绍兴目连戏五大剧种,平湖调、词调、莲花落、摊簧、宣卷五大曲种。

水乡记忆 戏文正青春

鲁迅笔下风情园

绍兴既是水乡,又是戏曲之乡,绍兴的水乡社戏独具特色。乘着乌篷船看临河的社戏,是许多绍兴人的回忆。

不少戏台固定或临时搭建在寺庙宗祠前的河边、湖畔,独具水乡风情。而绍剧、越剧、莲花落等地方戏曲丰富了社戏这一传统民间风俗。

据悉,绍兴社戏风俗在南宋已经盛行,到清末仍颇受欢迎。“空巷看竞渡,倒社观戏场。”南宋诗人陆游在多篇诗章中吟咏了绍兴社戏的演出情景。鲁迅在《社戏》中写道,外国人以为中国戏的“大敲,大叫,大跳”,不适于剧场演出,但若在野上演出,“远远地看起来”却“自有他的风致”。

有人说绍兴戏文“老了”,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几乎不听戏曲了,也没年轻人唱戏了,其实不然。今年6月开始,绍兴市越剧团携《孟丽君》《梁祝》等越剧代表作品在全国巡演,“共迎亚运盛会 同看绍剧大戏”绍剧经典剧目巡演跨越三省六地,所到之处,座无虚席。当绍兴戏曲走进大街小巷、当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响彻云端、当绍剧遇上动漫……绍兴戏文一直随着“流行风口”改变形态,融入日常生活。

好戏开场 客官请上座

在绍兴,有老戏骨、有新血液,看戏的地方也有很多,传统戏台、各大剧院、大街小巷……

绍兴市越剧团在越剧故乡应运而生,隶属于绍兴市演艺集团,是集越剧演出、创作、文化传承、公共服务、文旅融合于一体的综合性国有艺术院团。

绍兴大剧院建筑风格独特,其构思源于具有鲜明绍兴水乡民俗文化特征的“乌篷船”,寓意着绍兴古城在时代大潮中激流勇进。

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原浙江绍剧团)成立于1956年,创排《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龙虎斗》《火焰山》《朱砂球》等多部经典传统剧目,其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于1960年摄制成彩色戏曲电影,发行至72个国家和地区。

绍兴小百花越剧团以充满生机的活力、整齐和谐的阵容、文武兼备的特色、严谨朴实的团风以及较高的剧目质量受到观众欢迎,先后应邀赴上海、江苏、广东、山东、天津、陕西、四川、湖南、湖北、福建等地演出。

越剧小镇古戏楼

国内第一个以戏剧剧种命名的文旅小镇——越剧小镇坐落于绍兴嵊州。每天下午,越剧小镇古戏楼里都有演出。这里是为嵊州本地的越剧团和全球濒危剧种设立的“专属剧场”,承担着传承和发扬越剧的使命。

(图片来源: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