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提起开弦弓村,知道的人也许不是很多,但要说起它的另一个名字“江村”,恐怕有不少人会发出“哦”的一声:就是当年费孝通先生写《江村经济》的那个江村吧?

一点不错。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下辖的开弦弓村,就是当代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所著《江村经济》中的江村。《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是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在该书第二章“调查区域”的第二节“地理状况”中,费孝通写道:“我所选择的调查地点叫开弦弓村,坐落在太湖东南岸,位于长江下游,在上海以西约80英里的地方……”江村这个名字,是费孝通为了表述方便而起的。

“开弦弓”这个村名,跟我们平常看到、听到的村名不太一样,好像有点怪。其实,它是有出处的。最多的一种说法,是出自村子的形状。因为开弦弓村依着弯月形的小清河而建,所以整个村子呈半圆形朝西北方向凸出,从空中俯瞰,形如一把张开的弓。还有一种说法,则与吴越之战有关。距太湖仅三公里的开弦弓村及周边许多地方,曾是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交战的主战场。那场争霸战,最终导致了吴国的灭亡,也在太湖东南岸的这一带留下了不少与战争有关的地名。比如在开弦弓村不远处,还有“东藏荡”和“西藏荡”,相传是当年越国军队攻打吴国时的藏兵之处。距开弦弓村一公里外的“箭浜”,则是吴国军队造箭的地方。在距开弦弓村不到三公里的地方,甚至还有个叫“吴越战”的村子。把这些地名放在一起,人们也许就不会觉得“开弦弓”这个村名奇怪了。

有人说,如果不是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一书,开弦弓村恐怕不会像现在这样有名。开弦弓村的人不否认,也不肯定。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开弦弓村的硬实力和软实力都可圈可点。农业、渔业、蚕桑、内河航运以及手工业等,撑起了开弦弓村的昨天和今天。近百年前的1928年底,这里还酝酿诞生了中国第一家由农民兴办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开弦弓丝厂,开农民合作办厂之先河。要不然,费孝通也不会把撰写《江村经济》一书的调查点选在这里。

费孝通对开弦弓村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从1936年第一次走进村里搞社会调查起,他先后26次到访开弦弓村,足迹遍布村里的每一寸土地。开弦弓村人对费老也极为敬重和爱戴。2010年,村里投入2000万元,建起了占地1万平方米的中国江村文化园和费孝通江村纪念馆。

费孝通江村纪念馆设在开弦弓村的中心位置,是如今村里的地标建筑。其外观设计既有简约、线条明朗的现代气息,又保留着白墙黑瓦的江南古建元素。走进纪念馆,迎面是一尊费孝通半身塑像,基座上镌刻着费老的生平介绍。馆内的几个展区里,陈列着费老历次到访开弦弓村的图文资料及实物。

带我们参观并为我们讲解的,是有着开弦弓村“农民教授”“农民社会学家”之称的姚富坤老师。他是整个开弦弓村最了解费孝通的人,曾先后20多次陪同费老踏访开弦弓村。同时,他也是纪念馆里的“百事通”式人物,这里的很多资料,都倾注了他的心血。

从纪念馆出来,是一条被一汪碧池拥着的亲水走廊。在池塘边的草地上,有一座费孝通身子微微后仰、满面笑容的坐像,神态极为生动。姚富坤说,他印象中的费老就是这个样子的,非常和蔼可亲。他还说,等到夏天,满池的荷花和睡莲就开了,那个时候,费老就像坐在这园子里赏花一样。

在中国江村文化园里,除了费孝通江村纪念馆外,还有江村历史文化陈列馆、费达生江村陈列馆等场馆。江村文化、蚕桑文化、吴越文化在开弦弓村相融相汇,孕育着这里的风光和人文,辉映着这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如今的开弦弓村,处处展现着新农村的文明景象。整个村子非常洁净,每家每户的院子里,都地栽或盆栽着许多花卉。在姚富坤家的小院里,各种盆栽花卉就有数十盆之多,宛如一个小花园。“美丽庭院”和“江村文化弄堂”建设,以及“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创建,为古老的开弦弓村增添了一道道鲜亮的色彩。

走进开弦弓村,就走进了一部江南农村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