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板板龙灯是流传于湖南省慈利县部分乡镇的传统舞蹈,俗称“板板灯”,系板凳龙分支。每逢春节或重大活动,当地群众在板凳上放置灯笼,内置蜡烛,用竹篾、枸皮纸等扎制精美的龙头、龙身、龙尾,举行龙舞表演,以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2021年,板板龙灯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起—灯—咯—”一声雄浑有力的方言号令划过暮色,号角声、锣鼓声和唢呐声一起响彻广场,点燃了夜的欢腾。龙头灯高高昂起,光彩夺目,活灵活现,带领千盏固定在板凳上的茧灯组成的龙身飞腾而起,蜿蜒游走。长龙撕裂无边的黑夜,身着民族服饰的舞灯汉子声声吆喝,相互配合“打盘”,舞出“太极图”“一笔福”等图画,寄托着人们的美好心愿。气势恢宏的灯火巨龙散发出暖融融的光芒,线条优美华丽,姿态狂野奔放,场面蔚为壮观,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广场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都投入到这场万人空巷的狂欢之中。这是湖南省慈利县过年的传统项目——板板龙灯。据民国《慈利县志》记载:“又有所谓板凳龙灯者,为四、九都出品。数十百凳,联为一龙,亦诡异观矣。”

站在人群里,遥望板板龙灯舞出的各种图腾,仿佛穿过岁月的沧海桑田,看到了这片土地上每一个欣欣向荣的春天,看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看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农耕社会形成的民间龙文化,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自古以来,湖湘地区多种桑养蚕,丝织业发达,人们为祈求丰收,形成舞龙灯祭龙王的习俗。慈利板板龙灯以布锣、布号开道,以各家的织布机坐板为龙身,点亮茧灯,穿行于桑林之间,行“亲桑之礼”。如今,植桑养蚕早已不是当地人生计的来源,但舞板板龙灯的习俗却流传至今。

入冬以后,农事闲下来,山野潜藏沉静。人们从山间砍来竹子,破成篾片,扎出龙头、龙尾和茧灯的骨架,再用枸树皮制作的纸糊上,绘图上色。龙头灯和龙尾灯内部各放十二支蜡烛,寓意一年十二月二十四节气,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一盏盏色彩斑斓的茧灯形似蚕茧,灯绘四彩——红色代表喜庆,黄色代表丰收,蓝色代表天,绿色代表地,意为天地之间喜乐丰收。板与板相连,前板在上,后板在下,后掌板人看着前板茧灯,跟随舞动,寓意守望相助、齐心协力。每块板上放置五个茧灯,象征五行阴阳。安置茧灯的地方有三孔,中间孔插蜡烛,对角两孔插蔑弓固定茧灯,象征阴阳两眼,与茧灯八个面代表的八卦组合成阴阳八卦五行。

板板龙灯表演有拼板、请神、起灯、打盘、游园、收灯等一系列具有仪式感的固定流程。打盘完毕,开始游园,巨龙舞出广场,游向街道,向着前方缓缓而行。街道两旁挤满了看龙灯的人,绵延数里,翘首以待。“来了!来了!”电子火炮鞭炮响起,伴随着锣鼓唢呐声,汇成一条欢快的河流。导灯在前引路,一面“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一面“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八盏排灯紧随其后。龙头灯高高在上颇有气势,虾灯护卫在侧,龙身灯长达数百米,一条闪光的巨型长龙在大地上飞腾游走。舞灯的汉子肩扛灯板,吆喝呼应,激情飞扬,一会儿龙走步,一会儿龙摆步,一会儿龙点头,一会儿神龙摆尾……观灯的人们也不时发出阵阵欢呼,融入这片热闹欢腾之中。

从入暮时分,一直闹到深夜,灯火巨龙穿过数条街道,游过澧水河,从老城区到新城区,整个县城都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千百年前,新春伊始,板板龙灯在桑林之间游走,带着人们的祈愿,舞动春的光影,风儿渐暖桑芽儿渐绿,美好的希望从心中起飞。千百年后,灯火更盛,板板龙灯向着春天的深处缓缓而行,草儿渐绿花儿渐明,所有的愿景都将如约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