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

凉州攻鼓子是一种民间鼓乐舞蹈,流传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一带。作为古代出征乐舞的遗存,凉州攻鼓子的所有动作皆体现出“攻”的特征。表演者均为男性,几十至数百人不等,两人为一对,八人为一组,头戴黑幞帽,身穿黑色“十三太保衣”(夸衣),足蹬快靴,腰挎红色鼓子,双手握鼓槌。攻鼓子的基本打法可用四句口诀概括:“双手胸前画弧线,交错击鼓轮换翻。上步踏地凭脚力,挺胸抬头身不弯。”2008年,凉州攻鼓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随着一队身穿黑色“夸衣”的汉子双手擂槌,鼓声渐次从天际滚来,由轻而重,由缓而急,恍若惊雷闪电、万马奔腾。伴着高亢的鼓声,表演者的脚步整齐划一,忽而向前或退后,忽而向左或偏右,仿佛一群黑色的战马在新春的暖阳中欢快起舞,又似大漠的旋风瞬间排山倒海,看得人浑身炽热、血脉偾张——这就是号称“西部鼓魂”的凉州攻鼓子。

我是第一次在武威的亲友家过年,没想到就巧遇这场摄人心魄的攻鼓子表演。

敲攻鼓子拜年是武威特有的新年习俗,这一民间鼓舞艺术,是汉唐军旅出征乐舞的遗存。据传,汉武帝时,河西匈奴部落中有两个王,即浑邪王和休屠王。休屠王居住的休屠城就在如今的武威市凉州区四坝镇三岔堡。霍去病带兵攻打休屠城,进攻多次也未能拿下,危急关头,汉军一名大将急中生智,挑选出一队精兵强将,装扮成民间社火队的鼓手,把短兵器藏入鼓内,混入城中,里应外合攻破城池,后人于是将这种鼓取名“攻鼓子”。

攻鼓子融合了腰鼓的灵秀和太平鼓的浑厚,除了鼓法不同,表演者的装束也迥异,黑衣白扣,俨然是古代武士。广场上,人们里三层外三层,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喜悦和期盼。而中间的鼓者大多不苟言笑,只是狠着劲地擂槌、尽情地跳跃,似乎把身心都融进了鼓中,手、眼、脚的动作整齐划一。我细瞅那斜挎在舞者左胯间的鼓,长约40厘米,如一个细桶。与一般鼓不同的是,每个鼓面上都画有黑色的太极图案,在红色鼓身和鼓带的反衬下格外显眼。

鼓者身形稳健大方,舞步刚劲洒脱,步走龙蛇,给人一种变幻莫测的神秘感。“猛虎出山阵”“双将对斗阵”“四方阵”“四龙阵”……阵形忽而聚拢,忽而四散开去,变化万千却又和谐统一。众人同敲一个鼓点,同走一种步伐,变化配合默契,似有万马千军冲杀过来,气势十足。

“嗨!”突然,不知是谁发出一声断喝。顷刻间,好像一切都变了,四下里传来如暴雨、似急风、震荡四野的巨大声响,迅疾而嘈杂,威猛而响亮,一时间似铮鸣流泉,若惊雷奔电。这一切,让听者动容、观者变色,沉寂的山川仿佛瞬间鲜活起来、生动起来、舒展起来。这一切,也让冰冷的空气燥热起来,使恬静的阳光飞溅起来,使困倦的世界亢奋起来……

昔时,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让多少人望春兴叹。今日春光旖旎,一群鼓者在石羊河畔以鼓迎春,祈求来年物阜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