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候,去濮阳老城的明清四街走一走,会收获别样的旅行体验:闹中取静,悠闲、放松,又韵味独具。
明清四街即古十字街,是濮阳老城四条明清古街的总称,一色的青石板路,街道算不上宽阔,隐于市井的车水马龙深处,别具一番幽深的韵味。明清时期,濮阳又名开州。明嘉靖初年,开州知州龙大有为表彰当地官绅侯氏祖孙三代为官清廉、捐田助学的美德,于开州城中心地带兴建中心阁,即四牌楼。以四牌楼为中心的东西南北四条古街承载着濮阳老城的记忆,明清四街由此得名。街巷早在明嘉靖年间濮阳人王崇庆所辑《开州志》上就清晰可辨,是当时州城的主干道。秋去春来,光阴往复,来来往往的红尘男女,在宽宽窄窄的青石板路上,留下数不清的风物人情、兴衰浩叹。
数百年光阴流转,这里的街道建制仍与当时基本相似,且依旧保留“前门店、后宅院”的建筑格局,恍惚间古今难辨。如今在行人如织的闹市中心,能保留如此一处澄澈心灵的所在,不得不佩服前人目光之深远,为后人留下这方返璞归真的人间福地。
步入明清四街,城市的喧闹霎时回归平静。古朴无言的店铺与街道,构筑出另一方天地。穿越历史的四牌楼,如一雍容温润的君子,静默地屹立在街心,把看得见的光影草木、看不见的沧桑风云,都融汇在它的襟怀里。“颛顼遗都”“河朔保障”“澶渊旧郡”“北门锁钥”四面匾额,闪现出光阴浩繁,斗转星移。这大抵就是一座古城的光阴流转吧,不疾不徐里,隐隐有壮阔的历史波涛传来……
一排排店面陈列于古街两旁,古朴的烫金黑底招牌、老式的木板门,各有仪态,都是与世无争的模样。一座古城矗立在历史深处,青石板路上层层叠叠的脚印,摞起深厚的时光之书,该是多少人生故事的真实刻画?
屐痕处处的石板路上,谁曾经来过?谁又是那步履匆匆的过客?
壮阔、绚烂或者平淡,皓齿明眸、剑眉星目抑或鸡皮鹤发,都是芸芸众生的生命姿态,都是对烟火红尘的真实诠释。就是这条古朴的十字街,三公九卿来过,才子佳人来过,商贾游客走过,引车卖浆者流也曾在此留下他们蹒跚的步履。曾经的锦绣辉煌,早已化作故事里的故事,遗落在历史的烟尘中,能被后人捕捉到的唯余一鳞半爪。但就是这些点点滴滴、似无还有的缕缕丝丝,依旧力道千钧,不时撞击心灵,翻腾时空回响。
宽宽窄窄的石板路,浓缩了一座古城过往的浩瀚时光。
至今,明清四街两旁及周边仍保留有大量老式民居,据统计仅沿街明清建筑就有96间之多。这些民宅多依街而建,青瓦灰墙,花窗木栅,疏朗相间,清淡分明。许多院落蔓草藤萝缘墙而生,随风摇曳,参差灵动。即便是寻常民居,也玲珑有致,真正应了“风雅”二字。举目四望,满街的雕梁画栋、灰墙黛瓦,构成一轴曼妙长卷,于目光深处次第展开。古街深处,一条条窄长的小巷串联起幽静的四合院,颇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蕴。
自四牌楼向西,穿过古十字街的西街,有御井街。街上建有澶渊之盟纪念馆,馆内有当年宋真宗驻跸澶州时的水井一口、“回銮碑”一通,御井街因此得名。硝烟已散,御井犹甘。斯人已逝,盟碑犹存。探古抚今,直入心头。历史的风云激荡,把御井街的古与幽、旷与清,调和得恰到好处。站在纪念馆不大的院落中,回顾那段艰难的历史,体味民族的苦难记忆,不由得心潮澎湃。
穿梭于历史长河,明清四街经历过数不清的风雨烟尘,沧桑了容颜,斑驳了岁月。岁月无声,波澜不惊,古十字街似乎也甘于寂寞,随遇而安,襟抱里却从不缺少明月清风、灯火红尘。由其滋润的人生变化,更是不计其数。难怪有那么多的人,于百忙之中也要抽出时间,特意来这里逛一逛、看一看、静一静,梳理一下自身日益浮躁的内心。更何况,作为河南首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明清四街虽然始终很内敛,但并不一味守旧,沿街许多老宅已改为酒吧、西餐店、时装店,不过外表毫不张扬,掩映在古朴氛围之间,清幽自然,与普通民居无异。与东侧车水马龙的交通要道解放路相比,明清四街少了浓厚的都市气息,多了些古朴与风雅。
慵懒的冬日午后,阳光柔软,带着凉意的微风轻拂脸颊。此时漫步于明清四街,自有一份古意荡漾在你的心胸肺腑之间,令你瞬间仿佛穿越了历史。往事如烟,勾起无限遐思。我分明看见,游人如织的古十字街上,汩汩流淌的,满是那旧日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