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独特的魅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建设实践中孕育出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显著价值。红色文化的生命力来源于在传承中的不断创新。在数字化时代,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不同性质的文化思潮在网络空间快速传播,对政治意识形态与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需要对不良思想文化提起重视与警惕;另一方面,功能强大的数字技术为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以红色文化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基于上述背景,如何立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求,把握数字时代赋予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机遇,实现红色文化传承发展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深化红色文化与传播、教育、文旅、产业的跨界融合,发掘红色文化对促进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潜在价值,基于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给社会交一份优质答卷,值得作进一步深入探究。
数字赋能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机理分析
从创新应用层面看,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产业实践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过程中涉及红色文化资源的加工整合、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播普及、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应用、权益保护与市场监管机制建设等多个领域。数字赋能红色文化传承发展,首先就要统筹协调好宏观产业体系中不同领域、不同环节间的衔接与配合,构建稳健高效的红色文化创新发展机制,利用数字技术把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
首先,数字技术能够赋能红色文化资源的采集加工、虚拟修复再现、资源整合共享。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大大提升资源整合效率,快速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红色文化资源赋存情况,并利用人工智能将其作分类归档,统一整合到文化资源数据库中。VR、数字建模、3D打印、智能机器人等技术设备能够为一些消失或残损的红色文化遗产作无痕修复、数字化场景再现,让红色文化资源得到更好保护。在做好前期资源搜集、数据整合的基础上,借助先进的数字传输技术、云储存、云计算技术,还可以实现不同机构单位、普通用户间的红色文化资源共享,这是做好红色文化传承的基础性工作。
其次,数字技术能够赋能红色文艺创作、文化创意产业及文旅融合业态的发展。例如,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内容生成技术能够帮助文化出版机构解决内容创作难题,解决红色文艺作品产量不足的问题;3D打印技术在文创产品设计制造中表现优异,VR技术为红色文化数字体验馆的运营提供技术支撑;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则为构建文旅融合的新兴业态提供了有力支撑。
再次,数字技术帮助构建了主体多元化、内容智能化、媒介立体化的红色文化传播体系。具体表现为,数字化时代,各种短视频、自媒体平台让专业出版机构、媒体人和普通大众都有机会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形成了主体多元的传播体系,且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传播内容不再是简单的文字或影像视频,还衍生出许多信息形式多元化、大数据投放精准、互动性强、视觉效果逼真、多感官共享的数字化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也从传统的报刊传媒发展为具备先进信息处理技术的立体化传播媒介。
最后,数字技术推动了文化产业的权益保护与市场监管机制建设。文化版权保护愈发受重视,数字技术为内容创作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知识产权保护埋下了隐患。但随着数字技术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深耕发展,各种先进检测分析技术的广泛应用,反过来又为当代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设提供了保障,能够为优化相关法律条文、构建文化产权保护数据库等做好案例数据搜集工作,一定程度上为构建强有力的权益保护机制及维护文化产业市场监管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
数字赋能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路径
第一,多措并举提升红色文化资源数字转化成效。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不是简单的电子化,而是根据现实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需求实施的深度资源赋能升级。具体到实践方案,一要加快数字平台建设速度。要构建满足人才教育、产业发展、文化传播等不同领域发展资源需求的数字平台,打造集储存更新、查询检索、浏览阅读、传播分享、智能应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资源平台,为红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应用筑牢基础。二要加大数字化设施建设力度。除了虚拟化的数字平台,实体化的数字化设施对促进红色文化的产业化创新应用同样重要。政府和文化经营主体要加大在数字化设施建设上的投资力度,依托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艺展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党建文化馆等场馆,引入前沿数字技术和功能强大的数字媒体设备,打造红色文化深度融入文艺创作、文化经济发展的实践示范基地。三要强化数字建设的政策支撑。文化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红色文化的数字转化,通过健全法律体系、强化政策支撑、严格执法落实等手段,打好支持红色文化数字转化的政策组合拳,为深入推进红色文化传承发展强化政策支撑。
第二,以数字技术盘活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经典红色文化IP。近年来,红色文艺创作生态逐渐向好,诞生了一批优秀的红色图书、红色影视、红歌、红色文化主题游戏、舞蹈表演、红色戏剧、红色艺术展览等各种类型的红色文艺精品,这些文艺作品以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手法讲述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以富有科技感的内容呈现方式和独特的故事叙述手法抓人眼球,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具,且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数字赋能背景下,更多红色文化资源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亟待被发掘。比如,借助数字传媒技术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将更多地方性的红色文化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搬上大荧幕、开办红色文化主题虚拟体验馆,这些都是盘活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路径。总之,红色文化借助数字赋能,融入当代文艺创作和产业发展体系,让好的文化IP出圈,获得更多关注与投资,方能实现价值的持续释放。
第三,数字赋能推动智能化红色文化传播体系构建。红色文化的传播推广要改变以传统媒体为单一主体的传播机制,将更多传媒机构、自媒体、普通网民用户纳入传播体系,统筹利用好传统报刊媒体、数字化媒体、网络自媒体、个人频道等传播媒介,构建多元化传播主体紧密配合、协同发力的红色文化传播体系。同时,要高效利用数字传媒技术提升文化内容的质量,做好市场调研,根据受众审美需求创作设计不同的文化传播作品,构建面向一线用户的智能化传播系统,以数字技术推动传播内容丰富化、形式智能化、审美时代化,提升文化传播的精准度,以耳目一新的红色文化作品冲击受众视听神经和审美感官,逐步改变大众对红色文化传播的刻板印象,让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真正融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
(李宗赫,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甘肃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喆,甘肃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西北地区公安机关伊斯兰教事务管理法治化研究”(编号:21XZJ00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