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承载了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等多样红色文化内涵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广泛开展红色旅游活动有利于增强并扩大红色教育的实效与普适性,促进红色文化传播传承。当然,红色旅游不仅适用于群众性教育,也可成为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补充。它既能增强大学生对革命先辈、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认知,也能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于大学生群体中,坚定其理想信念、塑造其正确三观并促使其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然,这也是高校与文化单位通力合作打造第二课堂,合力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要求的重要表现。因此,探索红色旅游和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是十分有必要的。
构建红色旅游校园文化体系,赋能情境化思政教育
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各高校应积极构建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的文化育人体系,着力打造红色旅游校园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守正创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动力。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师生共同参与形成的集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等方面于一体的人文氛围和人文环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形式,对于丰富师生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素养具有关键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密不可分,将红色旅游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其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具体来看,红色旅游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第一,物质层面主要是指校园的硬件条件,包括文化景观环境、校园建筑、教学设施等方面。高校可以在主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实验大楼和食堂等设施区域融入红色旅游相关元素,如将红色旅游的景点介绍、景观图片,以及与其相关的红色故事宣传图画挂于走廊或其他公共区域;在图书馆开辟红色旅游图书专区,让学生们能更快捷地借阅到红色旅游的相关图书;利用学校电子屏不定时滚动播放红色旅游主题宣传片,让学生们沉浸式接受红色旅游文化的熏陶。有条件的高校也可联合红色景区,在学校官网设置红色旅游展示专栏,并定期更换内容,利用VR、AI等高科技手段为学生打造红色旅游的沉浸式体验,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第二,精神层面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力补充,校园文化活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将红色旅游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不仅能陶冶道德情操,还能催化青年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进一步转化为爱国主义情感。高校可以将红色旅游中的相关红色元素融入校风、学风和校训的建设,使受教育者“环绕式”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高校还可开展多样化的“红色旅游主题校园文化周”活动,例如导游技能比赛、红色经典合唱比赛和红色旅游征文比赛等。全过程帮助大学生们通过实践参与,认识红色旅游景点的历史环境、历史事件与历史意义,并思考个体如何在新时代更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此外,高校还可以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讲座或访谈,结合红色旅游中的特定场景与史料,引导学生深挖背后的故事,以史明志,以史寄情,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成果内化于心。同时,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或者官方公众号等网络媒体宣传红色旅游内容,在校园内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挖掘红色旅游课程建设资源,丰富思政教学素材库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为做好课程思政工作,高校既需要不断强化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工作,也要做好思政教学素材库的填充工作,组织校内外专家大力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引导教师将红色旅游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加强对教师关于红色旅游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不断推动教师对于红色旅游知识的应用水平,努力培养一支政治站位高、理论功底扎实的高水平教师团队。
在课程建设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着力保障红色旅游教学资源的开发,组织教师开展资源库建设与集体备课工作,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不断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思政元素,设计与红色旅游课程思政相关的教学环节,增强高校教师红色旅游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教学能力。在教学方式上,高校相关部门应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师主导型”教学模式,积极探索适配不同专业的特色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教师群体应立足校本,综合运用新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润物无声”式地将红色旅游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过程。良好的案例选择既能强化受教育者知识学习的效果,亦能增强受教育者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
教师还应熟练使用翻转课堂、在线课程等方式构建“线上+线下”双渠道互动式课程思政教学平台,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提升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英语介绍红色旅游景点及其背后的红色革命故事,并用英语展开讨论。在业余时间,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用英语讲好红色故事”等系列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此外,还应鼓励校内研究者开展与红色旅游课程思政相关的科研活动,组织教师积极申报相关课题,做好科学研究,使课程思政课堂与课程思政科研同向同行。同时,高校还可以积极开拓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组织学生就近开展红色旅游实践活动,更加直观地带领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各个时期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三类课堂”的综合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在“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要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积极将红色旅游元素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加强探索如何更好以红色旅游资源,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红色血脉的有效路径,努力以红色文化传承,推动高校青年学生成为“四有”时代新人。(魏亮,江西飞行学院副教授;伍星星,江西飞行学院副教授)